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0
这首词中,“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过去有人将此句解释成词人先醒过来看到千顷绿荫,再听到树间黄鹂娇声啼鸣,两两应和。今天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精准。从后一句“睡起不胜情”来看,词人应是先在睡梦中闻鸟声,被黄鹂的啾啾鸣啼惊醒,随后才向门外张望,看见绿荫绵延的景象。之所以“不胜情”,是因为他被双鸟和鸣的声音惊醒,随后惊觉自己的孤寂,为了排遣忧怀,他走出门去,“行到碧梧金井”。
“碧梧”和“金井”是庭院中的景物,梧桐尚是碧绿的,这一描写呼应上句的“绿阴”。整个庭院中,除了黄鹂的啁啾,再无半点声响,词人虽漫步至碧梧之下、金井之畔,却只感觉到“人静,人静”,周身的环境已是一片幽寂,更兼身边无人,故日“人静”,这就越发突显出词人的孤独。
在一片寂静中,词人正黯然神伤,忽然“风动一庭花影”,更觉此情备幽,难以自胜。词人先叹“人静”,再见“风动花影”,以为是有人到来,细看却发现不是。所谓的“风动一庭花影”,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在幽寂的环境中“睡起不胜情”的愁情思绪。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轻微的寂寞之感。
蔡骏.宋词名家集评: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3:第148页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写于北宋时期。当时词人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关于本词的作者,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曹组所作,另一种则认为是秦观所作,且末旬应为“风弄一枝花影”。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风弄一枝花影”在意境上不如“风动一庭花影”,不像出自秦观手笔,因此后一种说法很可能是误记。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32-133页
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他的儿子曹勋为他编刻的集子,在高宗时便"有旨下扬州毁其板"(《碧鸡漫志》卷二)。从他现存词来看,确有不少"侧艳"之作,如〔点绛唇〕"密炬高烧"、〔鹧鸪天〕"辇路熏风起绿槐"之类。但他还有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至于他的〔青玉案〕以"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对照写出"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则下开元人马致远〔天净沙〕那种笔调、章法。"滑稽下俚"固有其庸俗的一面,但语言生动、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也还是表现了作者企图把词从高雅凝重中解放出来而作的尝试。如〔渔家傲〕的"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来弱缆风吹断",则已接近于曲,显示出词的演化趋向。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曹组《箕颍集》20卷,今已不传。赵万里辑有《箕颍词》,收入《校辑宋金元人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