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内容简介
《梦的解析》又叫《释梦》,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开创性的著作,心理学著作中的不朽经典,该书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本书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被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而长销不衰。
热门摘录
首先,人们发现,梦中出现的内容材料,人在清醒后并不认为自己知道它或经历过它。人也许能记起来自己梦到了某一内容,却记不起来是否真有过这种经历以及它的发生时间。人们不晓得梦从何处汲取了这一信息,于是就偏向于认为,梦有独立生成信息材料的能力。经常直到很久以后。一次新的经历牵出了已遭全封的旧事。梦的源头オ由此真相大白。于是,人们不得不承认,人在梦中所知道的和回忆起来的,正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无力忆起的。 P9-P10
我们要感谢老一辈的生理学家布达赫对梦所做的细致、精巧的描绘他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话:“人们白天经历的劳累、享受、快乐和痛苦是不会再重复的,相感。梦的目的是把我们从中解脱出来。即使我们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即使我们内心悲痛欲绝,或全力以赴地执行一项任务,梦向我们展示的要么是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要么只是从现实世界中抽取一些元素加以组合,要么只是进入我们的情绪而象征性地反映现实世界。”
梦中所有像是判断活动的内容,都不能视为梦的工作的思维成果,是属于隐意中的材料,是作为现成的构造从梦的隐意进入显意的。我还可以对这句话做引申性的阐释:人们醒来后对回忆起来的梦所做的判断,以及对梦的回忆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感觉,大部分也属于梦的隐意,都可以拿过来用作释梦的材料。
他还说:“任何梦中行为,最初一定先以愿望、欲望、冲动的形式在人们清醒时的心灵中走过,才能进入梦里。”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最初的冲动并不是梦的发明,梦仅仅是模仿和拓展,它只是用戏剧化的形式加工从我们身上找到的历史材料残片。
如果我在梦中害怕强盗,虽然强盗是构的,但恐惧本身却真实。”如果我在梦中感到高兴,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感觉可以证明,与清醒状态下相同强度的情感相比,梦中体验到的情感不逊色:梦还会极力推动梦中的情感内容被吸收到心灵的真实体验中去,对梦中的内容却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梦不管提供什么内容,它的材料永远来自现实世界,来自依托现实世界展开的精神生活。不管梦的内容多么奇特,它永远都摆脱不了真实的世界,梦中形象无论多么瑰丽或者滑稽,它们的基本材料永远都是借来的,要么借自我们在外部世界中看到的东西,要么借自在我们清醒思维中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过的东西,换句话说,借自我们在主体世界或客体世界经历过的东西。
遵照希尔德布兰持及其支持者的思路,我们也许只能这样理解:不道德冲动在清醒状态下也是具有一定力量的,只是被阻止了,无法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但在睡眠过程中,那种阻止我们觉察到这些不道德冲动的力量却消失了也就是说,梦呈现出来的内容虽不是人的全部本质,却是真实的、梦是一种手段,它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被遮蔽的心灵深处。
希尔德布兰特:“最值得注意的是,梦的内容通常并不来自那些重大的、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并不来自前一天所做的重要事情,而是来自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来自近期或更早经历过的一些毫无价值的杂事。亲人的去世让我们沉痛万分,夜不能眠,但直到次日在悲痛中醒来,这一记忆オ会带着悲痛的力量回到我们的记忆、在此之前的睡眼中它被记忆排除在外。相反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从他身旁走过之后,我们是绝不会再去想他的,但他额头上长的一个疣却可能会主导我们做的一个梦。
潜意识中有大量的联想念头,它们全都奋力争取在思维中表达出来;而借助多种模的表达方式,梦的工作会以异常的机敏,像童话里的小裁缝那样“一下打死七只苍蝇”——要对这些形成概念确实很难。
在解释的过程中,会遇到导致梦中出现伪装的精神力量,至于借助理智兴趣、自我克制力、心理学知识以及释梦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能否制服内心的抵抗力量,取决于力量的对比。
斯持伦佩尔就分析过其中的一种变化:“随着感官活动和正常意识的中止心灵会失去它的情绪、欲望、兴趣和行动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那些在清醒状态下依附于回忆图像的精神状态、情、兴趣、价值判断都会笼罩在一种遮蔽性的压力之下,这导致它们与这些图像的联系中断。清醒状态下对物体、人物、地点、事件、行动的知觉图像分别被大量复制出来,但它们都不再具有自己的精神价值了。
睡眠状态会削弱内心深处的审查作用,从而让梦的形成有了可能。
基于一种模的预感,他们似乎还是倾向于认为,梦是有意义的(即使只是一种隐意),梦的功能在于替代另一种思维过程,人们的任务只是以正确的方式找出这个被替代物,进而揭示梦中的隐意。
根据亚里土多德那个正确但笼统的定义:梦是思维在睡眠状态(只要睡着了就行)下的延续。
我的方法并不像流行的译码法那样便捷,译码法只要按规定的译码翻译梦的内容就可以了,我却要时刻想到,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下,内容相同的梦隐含的意义可能并不同。
在有些梦中,我们可以发现愿望的达成一目了然;而在另一些梦中,愿望的达成却不易察觉,往往是通过各种伪装手段隐蔽起来了。
在有些梦中,我们可以发现愿望的达成一目了然;而在另一些梦中,愿望的达成却不易察觉,往往是通过各种伪装手段隐蔽起来了。在后一类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梦中
学者们关于梦与清醒生活之关系的论述,以及对梦中材料来源的看法,第一章已做详述。不妨回顾一下梦中记忆的三个特点(这个问题曾反复提到过,只是并未加以解释): 1)梦会明显偏爱最近几天的印象(罗伯特、斯特伦佩尔、希尔德布兰特,还有韦德一哈勒姆均持此观点); 2)梦中记忆选择材料的原则异于清醒状态,梦中回忆的并非重要事件,而是次要的、被忽略的印象; 3)梦会再现童年时期的最初印象,甚至将这段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翻了出来,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些陈年旧账有什么意义,清醒时其实也早已忘记。
这种支援的力量来自潜意识。我假设:来自意识层的愿望,只有成功唤起潜意识中的一个同名愿望,并从而获得助力,才能成为做梦的诱因。
说到梦中内容的来源,首先,以我的经验看,每个梦都与前一天的经历有关联。不管拿哪一个梦来做分析,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我的这一经验每次都得到了证实。认识到这一事实后,释梦的第一步就是先去考察前一天发生的事情,正是它刺激了梦的产生。许多情况下,这甚至是最便捷的途径。
受压抑的愿望得到实现会带来极大的满足,这就可与附在日间经验残余物中的不快情绪取得平衡。在这样的梦中,尽管愿望和恐惧都得到了实现,但它的情感基调却会非常平淡。或者,睡眠中的自我在梦的形成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它对被抑制的愿望得到实现的情形感到异常愤怒、会在恐惧之下将这个梦终掉。因此不难看出:不愉快的梦和焦虑的梦、在理论上都是愿望的达成与那些直白的满足梦是一样的。
白天让我们劳心伤神的那些事情,同样支配着梦中的思想,我们在梦中牵挂不已的,也是我们白天要用心思考的内容。
我们已经发现,梦中出现的大量思想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完全符合逻辑关系,因此,不能再怀疑这些思想是否源于正常的精神生活。思维活动所拥有的一切特性,也即那些标志着我们的思维属于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的东西,都可以在梦的隐意中找到。但是,没有必要假设这种思维活动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因为这样的假设会严重动摇我们迄今对睡眠期间精神状态的坚定认识。其实,这些思想更可能源于白天,从一开始就未被意识觉察到,它们一直都在工作,直至入睡方能完成。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证明这一点:那些最复杂的思维活动,是有可能不需要意识参与。
如果来自外部的神经刺激和来自内部的躯体刺激强烈到足以引起心灵的注意,假如它们并不将人惊醒,而是让人做梦,那么,这些刺激就会成为梦境的基石,成为梦的核心材料,心灵会利用这些材料找到一个愿望并在梦境中将它实现。
如果有人悲痛地梦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兄弟或姐妹去世了,我绝不会将这样的梦用作证据,来证明他现在希望亲人死去,梦的理论还不至于如此。我的推论仅限于:做梦者曾经(在童年的某个时候)希望他们死去。
复合作用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有时,梦中人物会从有关系的人中选择一位,借用其名字(大致可以比照清醒时的认知来判断梦中所指究竟是谁),同时却又借用另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有时,梦中人物自身的外貌特征也是复合的,实际上分别属于两个人。
在这些梦中,经由这种无法行动的感觉,反对意见会表达得更强烈,呈现为一种意志,正与一个相反的意志抗争。也就是说,这种无法行动的感觉,表现的乃是一种意志的冲突。
不可高估象征对释梦的意义,不能将释梦工作局限于对象征的分析,而忽略了解析梦者联想的释梦技巧。
梦的解析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