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竹小品
比竹小品内容简介
《比竹小品》是新星出版社总编辑、周作人研究专家止庵的个人随笔集,收录作品26篇。这些作品有的是人物研究文,如《鲁迅的另一面》、《胡张初识考》、《鲁迅与朱安》等;有的是书评,如《 琐谈》、《鲁迅杂文集的编法与说法》、《 杂谈》、《再谈 》等。
热门摘录
舒芜被称为“争议较大的人物”;说来有“争议”的,不过是“应付的一份沉重的责任”到底多大,以及他的反省深刻与否而已。后一问题尤为论家看重,苟能满意,前一问题或许竟可宽宥。我却觉得,此类反省的意义仅在于当事人自己。常见“×××,你为什么不忏悔”之类呼吁,藉此的确可能使忏悔者实现自我救赎,但是这既不能代表,更不能取代大到整个民族,小到知识界的集体救赎。舒芜说了他所愿意说的;有人要求他说得更多,更深,有人以为够了。然而我们原本不能也不应通过舒芜个人来完成对当年那一事件及其“责任”的反省。
《鲁迅全集》先后出版过一九三八年、一九五八年、一九八一年和二〇〇五年几个版本……就各种已出的《鲁迅全集》而言,一九三八年版虽然有不少遗漏,譬如未收书信、日记,很多佚文也有待日后陆续发现,但它却更接近于“全集”,因为包括了鲁迅的翻译作品和所整理的古籍作品。一九五八年版实际上是“鲁迅创作全集”,此外另出了一部十卷本的《鲁迅译文集》。一九八一年版较之一九五八年版内容上多有补充,编辑思路却是一样的,仍然属于“鲁迅创作全集”。二〇〇五年版是对一九八一年版的修订,整体框架上并无改变。
“别纸”所列书目,计“作”五种,“编”三种,“译”十六种——据夏传经说,“这上面的书,都是我那时不曾读过的。”——鲁迅多有自我评价,如《壁下译丛》、《思想·山水·人物》曰“已旧”,《近代美术史潮论》曰“太专”,《爱罗先珂童话集》曰“浅”,《桃色的云》、《俄罗斯的童话》、《十月》日“尚可”,《小约翰》、《死魂灵》曰“好”。有些绝版或被禁止的,也都一一注明。作者对待一位普通读者,大概至此已尽人事。
从“仓颉造字”开始,无论借助什么媒介,甲骨、钟鼎、瓦当、刻石、竹简、缣素,直到纸,阅读一概是“眼”与“字”之间发生关系。文明进步至于今,在这一点上我们仍与先民一样,顶多加了副眼镜而已。我看电影《黑客帝国》,那里的人接受信息,是拿根管子连在后脖梗儿的接口上,或许是企图有所革命;但我是学过解剖学的,知道这法子未必灵光。由此也可看出现代人在这方面何其无奈了。
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后,“因字而生”的乐趣依然存在,单单“因书而生”的乐趣却将丧失殆尽。虽然电子书也有字体、字号、版式、插图等,还是可以一“玩”的。但至少《夜航船》里讲的那些事儿,不再有了。 至于我自己,大概不会放弃纸质书阅读。我承认纸质书将为电子书所取代,只希望这一变化终我一生而未及完成。
我大学读的是理科,多年来对文科心向往之。这回看《老八舍往事》,遗憾得以稍稍弥补:假如当初我上中文系,大概就是这般经历。当然偶尔亦觉得“不过如此”。
书中还有一则日记:“上午考《文学概论》,两道论述题,每题五十分……次日,张老师通知班干部,说有人的答卷和讲义一字不差,有抄袭的可能,要违者自己去承认。”我看了也觉有趣,因为我们学医,几年里都是一大本接一大本地背教科书,岂止“一字不差”,我有一位同学,现在应该是“学科带头人”了,当初我们俩比着默写一整章《解剖学》,连标点符号都不带错的。
这在逻辑学上,属于“丐辞”(begging the question),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一文有所解释:“在论理学上,往往有人把尚待证明的结论预先包含在前提之中,只要你承认了那前提,你自然不能不承认那结论了:这种论证叫做丐辞。……丐辞只是丐求你先承认那前提;你若接受那丐求的前提,就不能不接受他的结论了。”
在我看来,思想方法比思想本身更重要。丐辞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以黄裳而言,从《胡适的六言诗》、《答客问》到这篇《关于止庵》,思想方法一以贯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他我哪有什么“没有说出来的建议”,说来其实是既缺兴趣,又没工夫。黄裳曾说:“止庵读书之勤奋,看电影之勤奋,以及工作之勤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漫谈周作人的事》)虽系过誉,敢不以此自勉。
我们这儿,未曾有过写《论俄国革命》的卢森堡、写《给卢那察尔斯基的信》的柯罗连科和写《一九八四》的奥威尔那样的先知先觉,谷林先生也只是后知后觉,但比不知不觉或以知觉的口吻作左论、唱高调者,要强得多。我推崇谷林先生“见解通达”、“所受时代局限甚少,既不泥古,亦不趋时”,正是这个意思。时代局限,人人难免,但时代过去,局限仍在,就不能不说是自己的事了。
《上水船集》面世,读者当更能知道谷林先生文章之好。几年前我写文章说,辽教那套“书趣文丛”所收皆为新著,价值或许有待时间考验,然而其中至少一册《书边杂写》,敢断言是经典之作,可以泽及后世。现在更不妨说:中国近三十年来的读书随笔——另外有个名目叫“书话”,但我一向不大喜欢这说法——大概要推谷林先生之作为最佳。我还曾说,谷林先生那一辈作者中,有比他作品多的,却不及他文字精致;有比他声名大的,却不及他见解通达。他所受时代局限甚少,既不泥古,亦不趋时。假若但见辞章之美,或以小品目之,未免浅尝辄止,舍本求末了。
谷林先生说:“我在重读一些被印出来的自己的文字的时候,发现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总是很不安。人们往往免不了会说错一些话,要求‘足赤’是办不到的;但是经过冶炼,要求成色好一些,却是可以办到也是应该办到的。”(《咬文嚼字》)这是我们常常想不到,或想到而做不到的。先生文章发表后每有修正,或重新誊抄,或改在自存剪报上。
比竹小品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