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文学

作者:乔治·奥威尔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

顾文姬评分

5

428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政治与文学内容简介

简介:乔治·奥威尔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摄人心魄的对抗性作家,他的散文和评论随笔被很多人认为甚至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本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共三十二篇,通过这些观点鞭辟入里、风格明晰简练的檄文,奥威尔想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他还想让我们理解,我们到底是谁。导读: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安东尼·伯吉斯奥威尔的写作深深刺穿了知识分子的伪善。——本·瓦滕伯格与那些先意承旨、揣摩风向、首鼠两端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奥威尔)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徐 贲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所有对“个人主义”和“象牙塔”的攻击,所有信誓旦旦的诸如“只有在跟集体融为一体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个性”之类的陈腐谰言,都不能越过这样一个事实,即被收买的头脑,必定是个被糟践的头脑。如果没有自发性,文学创作就是不可能的,就连语言本身也会跟现在的完全不同。

危害个人自由的最凶恶的敌人,正是那些最需要自由的人。

集权国家实际上是个神权国家,其统治集团为了保有自己的地位 ,必须装扮成是一贯正确的。由于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贯正确,所以有必要重新安排过去的事件,以显得这个或者那个错误根本就没有犯过,或者,这个或那个虚拟的胜利确实发生过。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都需要对原则进行相应的改变,并且披露重要的 历史数据。这种事情到处都在发生,但是,在那些只允许一种观点存在的社会,这更容易导致彻头彻尾的伪造。实际上,集权统治本身就要求不断改变过去,而且,从长远来看,可能也要求对客观的真实的不信任

作家只有远离政治,才会写出好的作品。作家如果接受或者部分接受了某个政党的纪律,那他迟早会面临这一个选择:要么规规矩矩,要么干脆闭嘴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既恢复宗教的态度,同时又接受死亡是终极的。只有在不把幸福当成生活目的的时候,才可能会得到幸福。

比较一本书的孩子气与另一本书的残忍与腐化,你不得不感到,势利跟伪善一样,也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而人们过去低估了他们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1)别用那些你在书面语中常见的暗喻,明瑜或其它修辞手法; (2)在短句子够用的时候,别用长句子; (3)如果能拿掉一个词,就坚决拿掉; (4)如果能找到日常英语中意思一样的词,就别用外来语,科学术语或者行话里的词; (5)宁可打破所有这些规则,也不说不规范的话。

高度工业化国家中的所有左翼政党,从本质上说,都是骗子,因为它们终生致力于反对某种自己并不真心希望毁灭的东西。它们具有国际主义的目标,同时却享受着那些目标水火不容的生活标准。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变得高度文明,正是因为有另外一部分不够文明的人在那里保卫和供养着他们。

人们对流行作家的要求,总是希望他一遍又一遍地写同一本书,他们忘记了,如果一个人两次写同一本书,那他连一次也写不出来。任何作家,除非他极端没有生命力,否则的话,他的写作历程都类似抛物线,下行的曲线已经暗含在上行的曲线之中了。

但请注意“必要的谋杀”这个短语。只有根本不懂什么叫谋杀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对我来说,谋杀应该是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每个普通人也都这么看。希特勒们和斯大林们觉得谋杀是必须的,但他们也不宣扬谋杀的可怕,他们也不称那是谋杀,而是“蒸发”“清除”,或者别的能安慰人的什么词。如果在谋杀发生的时候,你是在其他的地方,那么,奥登先生的那种无道德感才有可能产生,左翼思想也是一样,就好比不知道火会烧伤的人在玩火。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文学,完全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它要求思想的诚实和最低限度的审查。…………小说实际上是艺术中的清教;它是思想自由的产物,是自主的个体产物。

文明而安全的生活的一个后果是,人们会过度敏感,这会使所有主要的感情显得可恶。慷慨跟吝啬一样让人难受,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同样招人恨。

总的来说,人类史向善的,但不想太善,也不想老是向善。 在一千八百年前还是我们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幽默,如今已被压缩在这些画工粗劣的明信片中,在杂货店的橱窗中勉强活着。它们所代言的人心的一角,可能很轻易就能找到更坏的表达方式,眼看着它们逐渐地消失,我感到很遗憾。

政治与文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郭宣 译者:郭照熙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