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内容简介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本书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中层社会、股市兴衰、风俗流变、乡村建设、灾荒人祸等十五个重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热门摘录
故而就总体而言,自由职业者群体即近代中层社会的产生,是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它主要受到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及专业知识体系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新的穿着打扮,在民国初期成为许多人追求的一种时髦。当时的上海即有人在《申报》上发表文章,以不无讽刺的口吻描述这种追求时髦的穿着:“女界所不可少的东西: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白绒绳或皮围巾一条,金丝边新式眼镜一副,弯形牙梳一只,丝巾一方。再说男子不可少的东西:西装、大衣、西帽、革履、手杖外加花球一个,夹鼻眼镜一副,洋泾话几句,出外皮蓬或轿车或黄包车一辆,还要到处演说。”这可以说是对民初上海男女流行的时髦穿扮活神活现的描绘。
总之,近代的上海是一个神奇的经济中心和消费魔都。这种神奇不仅体现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一个以往不甚起眼的小县城一跃成为远东巨埠的大上海,同时,它又是一个无奇不有、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即使人惊讶赞叹,又受人指责攻击。尽管如此,上海仍以其强大的神奇魔力,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西方各国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海派文化是近代上海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变迁,海派文化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1949年以后,旧上海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海派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原有社会基础大多已经丧失,因而无法再获得发展。同时,海派文化还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文化受到批判,由此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残余的文化痕迹与思想,虽在后来的上海社会中仍依稀可见,但再也不可能展现出昔日雄极东南、影响全国的声势与风貌。可以说,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海派文化,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完整的司法权,另一方面又将西方诉讼制度带到中国,律师职业市场也随之出现。清政府为了谋求废除领事裁判权并使自己在国际交往中与他国处于平等地位,也不得不主动改革中国传统的法制。与此同时,近代社会经济的转型也带来了大量的近代法律服务需求。可以说,中国近代律师制度的产生,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交往形式变迁的结果 。
灾和荒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灾,是指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害,也就是自然灾害;所谓荒,是指灾的延续,也就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害所带来的人们生产、生活困难。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