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作者:刘师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0

顾文姬评分

5

5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实际收录了《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两《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此书论从史出,极重史实,不作空泛之论,然其体例、视角、内容、和观点,无不与刘氏学养结构和学术倾向等内在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案:东汉论文,如《延笃》、《仁孝》之属,均详引经义,以为论断。

故沉思翰藻,今古斯同;而美媲黄裳,六朝臻极。挽近论文,恒以后弗承前为诟。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云: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又云: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案:惠、慧古通。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官徵靡曼,唇吻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合前列各证观之,知散行之体,概与文。唐、宋以降,此谊弗明,散体之作,亦入文集。若从孔子“正名”之谊,则言无藻韵,弗得名文;以笔冒文,误孰甚焉。又文苑列传,前史同。唐、宋以降,文学陵退,仅工散体,恒立专传。名唱万民丧察,因并辨之。

案:东汉之文,均尚和缓;其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实自衡始。《鹦鹉赋序》谓:“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知他文亦然。是以汉、魏文士,多尚骋辞,或慷慨高厉,或溢气坌涌,孔融《荐祢衡疏》语。此皆衡文开之先也。孔融引重衡文,即以此启,故融之所作,多范伯喈;惟荐衡表,则效衡体,与他篇文气不同。

又案:《文心雕龙》诸书,或以魏代文学与汉不异。不知文学変近,因自然之势。魏文与汉不同者,盖有四焉:书檄之文骋词以张,一也;论说之文,渐事校练名理,二也;奏疏之文,质直而屏华,三也;诗赋之文,益事华靡,多慷慨之音,四也。凡此四者,概与建安以前有异,此则研究者所当知也

要而论之,南朝之文,当晋、宋之际,盖多隐秀之词,则渐趋缛丽。齐、梁以降,虽多侈艳之作,然文词雅懿,文体清峻者,正自弗乏。斯时诗什,盖又由数典而趋琢句,然清丽秀逸,亦自可观。又当此之时,张融之文,务为诡激;表子野之文,制多法古。盖张氏既以新奇为贵,裴氏欲挽丽之风,然朝野文人,鲜效其体;观简文《与湘东书》,以为裴氏之文不宜效法,此可验当时之风尚矣。至当时文格所以上变晋、宋而下启隋、唐者,厥有二因:一声律说之发明,二日文笔之区别。今粗引史籍所言,诠次如下。

案:东汉之文,均尚和缓;其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实自衡始。《鹦鹉赋序》谓:“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知他文亦然。是以汉、魏文士,多尚骋辞,或慷慨高厉,或溢气坌涌,此皆衡文开之先也。孔融引重衡文,即以此启,故融之所作,多范伯喈;惟荐衡表,则效衡体,与他篇文气不同。

又案:《文心雕龙》诸书,或以魏代文学与汉不异。不知文学变迁,因自然之势。魏文与汉不同者,盖有四焉:书檄之文,骋词以张势,一也;论说之文,渐事校练名理,二也;奏疏之文,质直而屏华,三也;诗赋之文,益事华靡,多慷慨之音,四也。凡此四者,概与建安以前有异,此则研究者所当知也。

魏代自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辈出。其文约分两派:一为王弼、何晏之文,清峻简约,文质兼备,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名、法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盖成于傅嘏,而王、何集其大成;夏侯玄、锺会之流,亦属此派;溯其远源,则孔融、王粲实开其基。一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壮丽,总采骋辞,虽阐发道之绪,实与纵横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盛于竹林诸贤;溯其远源,则阮瑀、陈琳已开其始。惟阮、陈不善持论,孔、王虽善持论,而不能藻以玄思,故世之论魏、晋文学者,昧厥远源之所出。

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