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字“一类与史学有关,一类则与史学无关”。前者主要是几篇书评,由小及大,由近至远,既不失史家的深刻,又兼顾读者的趣味。后者属于作者的业余爱好,有回忆性的写实之作,也有纯属虚构的“文学”小品。作者在中古史领域有上佳表现,而这些“与史学无关”的文字则非常“有趣”,而在有趣之外,还能体味到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洞察与睿智的思考。
热门摘录
八十年代真是学术的春天。那个时候,旧的折腾人的办法已经停用了,而新的折腾人的办法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很多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东西,长大了再吃就觉得没有过去那么好吃;很多小时候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了再见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看来,我们回忆中的很多美好事物,正是因为他们过去了,所以才显得美好。我们不要触动它。
有一次赵守俨先生问我:“你父亲是党员吗?”父亲不是党员,他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别的党派。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起初只是局限在学术方面,当然,最终还是影响到了他人生道路的选择。他是阎锡山的外甥。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退前,阎锡山找他谈话,想送他去英国留学,但他不愿意去。他对阎说:“我读过共产党的不少书,觉得挺好的。”阎说:“你不了解共产党,共产党是先甜后苦。”阎最终还是未能说服他。
从古至今,智慧远不如知识增长得快,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智慧的光芒时,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总之,历史学家并不因为研究历史就一定具备特别的洞察力。当现实而不是魏晋南北朝史给了他教育,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幼稚,所以才写下了那句掺着血泪的话:“毕竟是书生”。书生,这正是幼稚的另一种说法。书生,不懂得人家的政治。多少人都没有看懂这句话,以为他在粉饰自己,以为他在推卸责任。
父亲的好几箱卡片我也全扔掉了,因为我不信卡片,总觉得要真想把文章写好,材料必须在脑子里活起来才行,如果拿起卡片才想起来,放下卡片就忘了,这种状态势写不出好文章的,更何况那还是别人的卡片,我要它干什么?
他是阎锡山的外甥。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退前,阎锡山找他谈话,想送他去英国留学,但他不愿意去。他对阎说:“我读过共产党的不少书,觉得挺好的。”阎说:“你不了解共产党,共产党是先甜后苦。”
在时代发生大转折的时候,终归是政治跟随着时代,而不是时代跟随着政治,尽管表面现象可能恰好相反。
经验告诉我们,人能克服的弱点其实都是比较次要的,真正严重的、致命的弱点往往是无法克服的。杰出的学者并不是没有弱点,他们也不是因为克服了弱点才变得杰出。他们之所以有杰出贡献,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往往不是“历史”使得我们更能认清“现在”,倒是“现在”常常使得我们更易于理解“历史”。
再往深一层说,其实纪念不纪念又怎么样呢?死去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什么都不能感知了,所谓“纪念”,说到底不过是活人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意外降临的大多是灾难,而不是幸福。
如果说日本也有像中国的地方,那就是:哪里有卖便宜的处理货,哪里就有扎堆的老太太。
平庸的文章有什么特征?平庸的文章并不见得说错了什么。它往往是执著地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事实:太阳一出来,天就亮了;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
我劝他说:“”人生如同写文章。我们写文章总是要一改再改,之所以改,就是因为有错误,而人生这篇文章却不能改,只能一遍写成,当然会有许多错误了。
虚实之间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