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今朝
人文今朝内容简介
《人文今朝》原型是作者李歐梵教授於2009年在香港大學用英文作的六個公開演講,講題正是作者最關心的人文課題──文學、電影、音樂、建築,並將之和今日香港的日常生活連在一起,是一本最佳的通識讀物。作者提出「人文今朝」這個口號,內中含有一個只有今朝的危機感:作者認為在全球化的現代性影響下,我們的生活和思想模式似乎只有一個今天和現時,而且 (至少在西方) 唯「我」獨尊,處處以個人的享樂為生命意義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很容易流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明天是不是會更好?誰管它呢?世界變化太快,管它也沒有用。在這種心態作祟之下,我們的心胸和視野其實變得更狹小了。於是形成另一個悖論:互聯網上提供的訊息愈多,我們所得到的真正知識性的智慧愈少,人變成了一個受感官慾望支使的動物,而這種慾望,基本是一種物欲——對物的崇拜和享用,而這種拜物欲的背後當然是資本主義的市場消費。作者為每課講題精選了進一步閱讀書單,對人文知識有興趣、喜歡創意思考的老師、學生和普通讀者,這實在是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
热门摘录
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还有某种终极幻想,认为未来的世界更没好气,但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战争和革命的洗礼使得这些美好得幻想也幻灭了,将来变成了一个未知数,"乌托邦"也转换成"反乌托邦",世界末日的憧憬也越来越多,荷里活制作的大量科幻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小说作为虚构,一向是当代小说理论得出发点。米勒在最近出版的一本<论文学>(On Literature)的书中,干脆认为:"文学(意即小说)作品不是用文字来模仿一个困惑的现实,而是创造或发展一个新的附属世界---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一个超现实"。为了表达这个新世界,文学定义就是一种"奇异的文字运用,来指涉人、事物和时间,但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真正存在"。
什麽才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肌理”呢?除了本地市民生活的豐富性之外,一個大都市也應該讓外來遊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甚至勾引出另一種個人化的集體回憶。…………好的城市文化與肌理,要能讓遊客能自己去遊蕩,變成居民,如同我在聖彼得堡、巴塞羅那、檳城、麻六甲、京都,當然還有倫敦、布拉格和阿姆斯特丹的遊蕩。
人文今朝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