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
生活十讲内容简介
所謂「生活十講」,其實就是「生活教育十講」,內容從新價值的建立,到認識自我,再到心靈生活的滋養要件,比如信仰、愛情、倫理、創造力,以及一個圓滿的社會為何不能缺少神話與文學。這是一個富裕的時代,商業的富裕提供了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很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一雙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個人,拿錢就可以買到了。可是中間有一個東西,在容易購買、容易販賣的過程中,遺失掉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難題。小時候,我們會為了一本同班同學忘掉的筆記本,翻山越嶺渡過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時候淡水河橋很少,我要繞很遠的路,從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橋那一帶,然後走過大橋到三重,到同學家,現在那個記憶很深……我的意思是說,「難」絕對是生命中幸福的開始,「容易」絕不是該慶幸的事。我們應該是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裡面自然的薰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的做自己。信仰最有價值的力量就是實踐,在佛教經典中說「行深般若般羅蜜」,「行深」這兩個字就是強調實踐。單單成為一種知識沒有意義,反而會成為沉重的包衭,甚至是一種「知障」,因為有知識就會賣弄,會被知識牽絆,反而一個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當中,很自然的就會有信仰,會認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热门摘录
我喜欢把人的事情放到自然规则里去看,你会有一种更大的宽容。 我不知道这句话对于在爱情里失去平衡的人,有没有帮助?在现实中,哀伤很难忍得住,嫉妒很难平复下来,怒气很难克制,可是当你回到大自然,回到宇宙,回到更大的空间里,你会觉得爱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唯一,在爱情最大的哀愁中,你还是要忍着眼泪坐公交车去上课、上班,你还是要工作,还是要面对生活中除了爱情之外,所有繁复的事情。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人跟人的相处时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 文学是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
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依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 动物在性交之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体温,在那一刹那会感觉到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 很多性是在发泄自己,很多性是委屈自己,可是性达到某一个状态时应该是双方面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便宜可以衡量。
我们吃东西,不只是求饱,也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要真正去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
我们应该慢一点,一点一滴地做,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的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而肚子饿很久的人,他在品尝食物的时候,就会得到好大的满足和快乐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文学是一种疏离,保持着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
老子一直在讲“空”,他说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用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柏拉图也谈过,人被分开后去寻找自己另外一个有缺陷的部分,人和动物不同,动物的性是一种分泌,在某一个季节分泌出特定的物质,才有性的部分,而人的分泌与动物不同,可能是念一首诗,可能是演奏音乐,所以是超越性别的。柏拉图把性交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殖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辨雌雄,而精神性的性交只需要一个精神上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
信仰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并不在于终结点,也就是说,你不是真的要崇拜一个人或盼望一样东西,而是保持心里面的崇拜感;这个崇拜感的对象可以是对宇宙、可以对不可解的海洋潮汐、可以对人世间复杂的因果。这种信仰、崇拜感是经过思考的,不是像过去有一段时间被强迫要崇拜英雄伟人,这种强加的崇拜,是权力者的愚弄,所以我们会觉得很痛苦。
我想我们这一代的人会更清楚,因为我们童年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计算机,可是我不觉得那个时候不快乐。很多人说那是经济贫穷的年代,我认为是绝大的误解。我不觉得那时候”穷“,那时候有一个这么富足的大自然,在山上、在河里可以看到那么多种的生物,那时候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在中国旧有的社会,道德是一种约束的力量,同时对家族也有一个相依赖的关系,如果我们是要鼓励西方的伦理,把个人独立出来,不要对家庭负责,就需要对社会的法律、公民的道德、公民的意识来做约束,这个部分是我们没有建立起来的,所以没有办法替代原有的东西,只好沿用旧有的,就变成不新不旧。 时代快速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文学就是让人透过文字产生切身之痛,即使是在不理解的状况下,都可以暂时让一个生命存留,不会消失。
其实一个人在危急、彷徨、困惑的时候都会想要求助,希望能够得到解答,或者得到帮助,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你在修行的过程里,要面对的不只是如此,还有一些经历是来自内在的巨大震动。你要面对自我,并且让肉身一点一滴地去沉淀,它跟刚刚我们讲的祈求是不能分割的,但我害怕担心的是,所有的修行都被误导向只有祈求,而且非常急切地要知道我会得到什么回报。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的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的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我,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的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于别人的比较上。 一味地跟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对于文化,我一直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文化要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落实在生活当中,文化如果从生活里隔离出去,这个文化本身就只是一种假象,甚至它只是过去的遗产,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 所以我不太能够理解,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很好,表演艺术很发达,但国民的生活非常粗糙跟野蛮,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两者应该是一致的。所有在博物馆里面所有得到的美的训练,在音乐会、喜剧当中得到的对生命的反省跟提炼,都应该在生活里落实成为一种国民的品质。
莽撞的介入是一个新的因,与他就会产生一个果,然后就会构成很多的业,生出许多烦恼。 所以我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中,只是看,以一种“船过水无痕”的心情。 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成语叫做“随遇而安”,就是你在不同的境遇当中去求一个“安”。这么想的话,每一日、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修行。
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重刑犯伏法,很庆幸地说,这个人十恶不赦,被判死刑活该,也觉得制定这样的法律会对犯罪有抑制作用,但实际上,法律没有办法制止任何东西,这种报复性的法律就是没有文化的法律。 当众人在职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大家都急于要把一个人判死刑、要他死,这是很恐怖的。但我们的媒体不会去检讨这样的东西,甚至去“伪善”,我觉得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我只能告诉他们,可不可能多一点盼望、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珍惜? 可是所有的物件、关系都真的太容易获取了,教他怎么珍惜?他知道永远还有机会要很多其他的东西。
生活十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