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沟通

作者:圣严法师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从心沟通内容简介

《从心沟通》圣严法师提供我们与人相处的方针,为种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提出,解决之道,包括:如何广结善缘、充分沟通,如何包容别人、消除对立,如何消除心防、与不喜欢的人相处等。并以生活化的实例、简单明了的语言,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心出发,与他人进行真诚而友善的沟通。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當人與人之間發生不愉快時,許多人都習慣把問題歸咎他人;其實,這種對立而緊張的心態,不但容易傷害他人,也會增加自己的煩惱。 法師在書中提到:「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調,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卻往往忘了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 指出與人相處時最大的盲點在於「本位主義」,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希望別人接受自己,卻忘了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對方設想——而這樣的「同理心」,往往才是維繫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

聖嚴法師透過平易近人的語言、生活化的實例來勸勉我們,無論他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要從自己的內心做起,以信任、包容的態度與他人溝通。 法師說:「只要用誠懇、親切的態度,以人的本質來對待每個人,把每個人基本上都視為好人,就能和別人建立友好的關係。」如此將人際關係回歸到真誠良善的原點,並提供最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法師希望以佛法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利益眾人的悲願心,在書中處處可見。

希望所有讀者在與自我心靈對話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用最溫暖的善意去關懷他人,共同創造一個更為和諧的世界。

例如,我有一個弟子,他在與人溝通協調時,常常會說:「我是為你設想,所 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議,你非這麼做不可。」然後才問對方:「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接受?」如果對方表示很困難,他便回答:「這不困難,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 困難自然就會解決。」 像這樣的溝通,是單向、填鴨式的,並不是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一定要先問對方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然後再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做法。

因此,溝通協調的原則應該是:先讓對方提出他真正的想法與需要,然後再讓他瞭解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這樣的溝通協調才算成功。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單向的溝通,那其實不是真正的溝通。

最好是用佛法來感化人、感動 人,而不是教訓人。菩薩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融入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 生對佛法產生好感。同樣地,當你要和別人溝通時,也是要先放低身段,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

存好心,說好話 俗話說:「禍從口出。」說話不得體,常常會傷人又傷己,引起很多麻煩。佛教有所謂的「妄語」,不論是一般人喜歡聽的虛偽奉承、空洞修飾,或是討厭聽的刺激、辱罵、譏諷的言語,以及誘使人犯罪的說詞,全部都是妄語;也可以說,凡是會讓自己產生煩惱、他人受到傷害的話語,都是妄語。 妄語的範圍很廣,約略可分為四種:「妄言」、「綺語」、「兩舌」與「惡口」。「妄言」是說謊,存心騙人;「綺語」是花言巧語、言不及義;「兩舌」是挑撥離間,使得人們互相仇視,變成對頭冤家;「惡口」是口出惡言,使別人受到傷害。

如果能將抱怨視為正常現象,被抱怨的人或許就不會太痛苦;否則別人一抱怨,便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痛苦也會像滾雪球一般, 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重。 如果又能換個角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說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他抱怨得其實很有道理,可以幫助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抱怨。雖然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別人把你當成出氣口,負面的情緒透過抱怨而得到舒緩,你也等於幫了他的忙。

至於嚴重的抱怨,則一定要有所回應與處理,如果是對方誤解了,一定要找對方協調、懇談,讓他瞭解事實真相。如果是對方因為你的作為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產生 抱怨,則一定要告訴他,你會努力改善與處理;如果處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對方滿意,也要讓他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你的能力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希望對方 能夠諒解。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他說:「我只管游我自己的,不管是誰在和我比賽,我只是一心一意奮 力地往前游去。」

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自己的步調如何,只要是自己走出來的路,這條路就是屬於自己的。

西方有句諺語說:「當你怨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成了他的奴隸。」人與人相處,當然最好能結恩不結怨。結恩不結怨的家庭、團體、社會,一定都能相處和諧、生活愉快,否則,只記怨而不記恩,彼此相處不會愉快,而變成一種折磨。 所以,在面對任何人、事狀況時,心中只有包容,沒有敵人,只有慈悲,沒有怨恨,內心平安寧靜,就能達到自安而安人的目的。

彼此有緣的人相處在一起,必然感到親切、歡喜;遇到和自己無緣的人,光看對方的模樣就覺得討厭,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你不順眼、不喜歡,甚至連髮型和動作都可以嫌棄。 其實問題並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因為喜歡或討厭是主觀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從小養成的觀念,有些則可能是過去的經驗在腦海裡留下的印象。

之所以會把別人當作賊來看,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僅害怕自己受傷害,也不願意把自己奉獻給別人,這是一種自私的態度,也是煩惱滋生的根源。所以,要把這一道道的心牆拆除、把內在的心賊消弭,讓彼此坦誠相待,就必須從消除自己的煩惱著手。 佛法中有五個關於煩惱的名詞:貪、瞋、癡、慢、疑,也就是貪欲、瞋恨、愚癡、驕傲及懷疑。如果能少一分貪欲,就能多一分慈悲心;少一分瞋恨,就能多一分寬諒心;少一分愚癡,就能多一分智慧心;少一分驕傲,就能多一分謙虛心;少一分懷疑,就能多一分對別人的信任。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生活在平安、愉快的環境裡,就要轉化心中的五種煩惱心,多和外界接觸,廣結善緣;人際互動間只要懂得尊重別人,並付出關懷、諒解和慈悲,自己的心防就不會太過嚴備,人與人之間也不會日漸疏遠,如此就能與人建立起真誠的友誼。

包容別人可以減少自己的煩惱,增加智慧,但是包容應該要有尺度與範圍,以免造成自己的負擔。包容的限度不能大到讓自己痛苦、困擾,甚至是痛恨的地步,必須量力而為,不能夠自不量力。

从心沟通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门人弟子遍天下。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主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圣严法师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