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细雨
晚风细雨内容简介
本書收入劉大任中篇小說聯作《晚風習習》、《細雨霏霏》,敘述四○年代從動蕩中國遷徒至臺灣的家庭故事,從兒子的角度,觀看父親在大時代壓迫下的挫敗,以及抑鬱的母親追求愛情與婚姻的委屈與痛苦。幽靜抒緩的語調,富有理性的哲思,筆鋒精練,卻字字情深。《晚風習習》描述兒子在整理父親遺物過程,回想最初也是最後的一趟回鄉之旅,原本心意相阻的父子二人,在祖墳面前雙膝下跪的那一刻,兩人的靈魂,終於有了雷殛電閃的相遇。《細雨霏霏》寫一位始終「沒有眼淚」母親,面對不幸福的婚姻,始終不離不棄。一段不為人知的祕密宿命地維繫起這個家庭,那從不流淚的祕密源頭,在尋得離失於中國的大女兒後,終於有了解答。從《晚風習習》寫到《細雨霏霏》,劉大任自己也漸漸老去。他的風格依然冷冽,但你也感覺得到一股深情依然在他字裡行間流淌。──王德威
热门摘录
重大的历史事件,可能产生社会的主流思想,从而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一代人,在中国现当代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运动是个明显的例子。五四运动的影响绝不止于一九一九年前后的所谓的新文化运动,更不限于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五四运动产生的是所谓的“五四的一代”,他们生活在二十年代中国以来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基本上支配了中国以后至少三十年的走向和轨道,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蒋介石败退台湾。
没有了父亲的世界,总觉得有点不太一样,究竟不同在哪里,又怎么也想不清楚,仿佛不是在眼睛那里,而是在大脑的视神经上,生了一层雾,看什么都有点隔,包括事业、工作、天气、嗜好、朋友......甚至天下大事
听说人在弥留时刻,脑组织里往往迅速闪过自己的一生,像无声电影,弟弟说医生判断父亲病发于子夜时分,因为来势凶猛,前后不过两三分钟,两三分钟的时间,除了生理部分的本能反应,有可能产生大难临头一类的自觉吗?那两三分钟里,父亲看到自己一生最后上演吗?
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最美,那是童年留下的印象,他应该还是三十出头的少妇时代吧,旗袍外面罩着细呢大衣,当时流行的陈娟娟发型,是头上插满了电线的原子烫制造出来的蓬蓬松松因而略带慵懒的效果
回想母亲跟我共度的岁月,真正忘不了的,其实没有多少。童年时期,吵吵闹闹,有些恩怨,留在记忆里面的分量,仿佛可有可无,我上大学以后,一年到头,住宿舍的时候多,即使寒假回家,家里也待不住。而且,越到后来,共同语言越少,等我当完兵,赴美,母亲跟我,简直就成了陌生人。
父亲和他的父亲,两代中国人都在残留的儒家传统中面对自己的死亡。然而这个儒家精神世界,在物质和抽象两个层面,都已千疮百孔。
父亲心里明白,他们挨打,自然与他跑到台湾去有关,但他也跟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从不怪罪制度,却暗中打听当初谁动了手。我知道任何解释都无济于事,便尽力瞒着他,但终究无法消除他的愤懑。祖父和大伯都未享天年,父亲认为他们都应该活过九十岁,九十岁大概就是父亲晚年体会出来的“幸福”代号吧。
父亲提起老家,常用“山清水秀”四字。他的花园洋房,因为财力有限,其实不过是偷工减料的平民住宅,他的三代同堂也不曾实现。但他晚年的生涯里,至少有那么两年,每天下午散步,都看到依稀故乡的山清水秀,虽然这里的山,只是个土疙瘩,这里的水,恐怕连纸艺规模的船都载不动吧。
我想我后来终于战胜父亲,就是因为有这一次经验。父亲的偶像倒坍在黑暗里。我现在还可以听见他的呻吟。 我们在山道上捕获的那只大彩蝶,是用父亲细白色的大甲草帽盖住捉到的,蝴蝶翅翼上的金粉沾在手指上,闪闪发光。父亲向柜台要了一张马粪纸,用大头钉钉上。 那是一只完美的彩蝶,我的童年便钉在那张粗糙的马粪纸上。
最先消失的,是声音。他那浓重的带乡音的普通话,忽然再也模仿不出来了。然后我发现,他的中年、青年和老年时代的脸,便按照这个秩序,次第模糊、冲淡、重叠,而终至于无从挽回。
晚风细雨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