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与惜别
敬重与惜别内容简介
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热门摘录
若能做人不萎琐,举止有豪气,那么彼此之间的好感,渐渐一定导致理解和相知。
一介之人,因时代大潮的裹挟,会走过弯曲的路。不需说政治,最是政治的迷误无法闪躲!但在冲淘的时间里,一些人内藏的魅力会顽强地显示,不断地给人以或强烈或微弱的吸引。被扬弃的只是政治选择,那气质和魅力一定要挣扎,击败裹挟肉躯的历史,成为自我的轨迹。
据说,当李鸿章抵达下关时,望着关门海峡的汹涌海浪,曾匪夷所思地问:”这条河,叫什么河呀?“”濑户内海。“有人回答。李鸿章听后,喃喃独语道”“日本人,稍大的河,就叫它海……”
对文化实行某种宗教化的途径,是保护文化的最好办法。仪式感的吸引,使人不能再离开;规矩的严格,造成了传承的接续。当一切成为一体,并闪烁起耀眼光彩的时候,一个民族的文化成立了。
兼之政治与历史,我对你的野蛮侵略史劣迹,你对我的虚妄老大国情结,两国两族之间,繁衍着顽固的不信任。
心绪的变坏是由于联想。
其实无论谁都选择了自己的立场。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人们的立场,其实只显露了自己作为人的质地而已。
中国在他们心中只是唐宋古典,如今它不过一片蛮荒之地,对蠕动其间动物般的人,或他们的心,并无所谓伤害。
应酬一番之后,我便忘掉了他,不管他怎么在农乃庙吃过奶豆腐。
”在川岛(浪速)家做什么?扫地干杂活吗?“ ”不!“——在各方面,受到教诲。” 他说这一句话时表情的庄重,至今使我难以忘怀。一瞬间,在沙发上他仿佛摆出了当年的姿势,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京都奈良与中国的纠葛故事,没有长崎这么临近和沉重。在长崎,日本开始了它脱亚入欧的漫长歧路。长崎大口地吞饮了欧美文明的、哪怕含毒的乳汁,虽然在追随之末,也挨了它灭绝的原子轰炸。
在实战中,德国制造的定远镇远二舰,就像两肩金豆的中国将军——惯会沐猴脂粉招摇过市,不敢男儿一场人死血流。
敬重与惜别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