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
上学记内容简介
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热门摘录
我在湘江上的时候刚好十六岁,当时我也想到:怎样才是生活的幸福或美满?如果单纯从物质上说,你比我快,或者比我安全,这就是你的幸福。可是从另外一方面说,虽然我慢,可是我一路上的美好感受是你享受不到的。虽然我费事,可是精神上多兴奋呢,到你那儿就变成平淡无奇了,我的费事是你的那个省事所享受不到的。所以,到底应该怎么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或一个社会的进步呢?如果单纯从物质的角度讲,似乎比较容易,可是人生不能单纯从物质的角度来衡量。
历史中真正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用原来的坐标解释不了了,却仍在哪里生搬硬套。……扩大来说,世界上没有金科玉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标准,人类进步需要不断地转换坐标。假如我们只有一种思想模式的话,人类的思想和科学就不会产生长足的进步。
我对繁琐的历史考据一直没有多大兴趣。有些实践的历史学家,或者专业的历史学家,往往从一个小的地方入手考证一个小的东西……也不等于理解了历史。……你可以知道很多零碎的知识,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你理解了历史。我想任何学问都是这样,最后总得有人做出理论的总结,否则只能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当然纯技术性的工作也有价值,不过那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所希望的是通过学习历史得出一个全面的、高度性的认识。
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这两个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总觉得幸福并不遥远,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要想超越前人,必得先看出前人的不足,要是拜倒在他的脚下,那就永远也超不过他。自惭形秽的人,比如我,大概永远不会是有为的。
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这是我的大毛病,大概也取决于我的人生观,或者思想作风。……读书不一定要非要有目的,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古人说:“为学先立宗旨”。我一生阅读,从未立过任何宗旨,不过是随自己兴之所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信步漫游而已。偶然邂逅了某些格外令我深受感触的书,甚至于终生隐然或显然地影响着我,并非是我劲直接受了作者的意见,甚至未必认同他的观点,但他的思想启发了我,而且启蒙得很深。
做学问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路径,并不是规定死了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走。何况我从来不打算做学者或专家,只想能旁观世界和人生就满足了。
这个世界正因为你看不透,所以才吸引你。要是你知道一切、把一切都看透了,人的一生无所追求,那就太没意思了。
上学记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