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人
大商人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工同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群以实业报国为终生理想的大商人,铸就了现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掀开历史的一层层帷幕,这些曾叱咤风云大半生的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特征的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造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永久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这一切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悬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这个根也不在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盛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价或是官商,或悬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倒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他(张謇)尽毕生精力搞起来的通州工业今日之发达,足以证明他是中国有力的实业家,再加上他的才学和声望,他今后将会活跃在中国的政界或实业界的。”“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诱迫,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我们(范旭东)办实业的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我们为救国家的危亡而办实业,在环境许可之下,不问事业的大小,努力地往前干去。”“以外貌言,无有知其(穆藕初)为中国之棉业大王者。君为人和蔼,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第一人物矣。”“我(刘鸿生)的全部理想,只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二个、三个,越多越好。”“卢先生(卢作孚)是中国一位大事业家,一手经营北碚,艰苦缔创并主持民生公司。卢先生简单、朴素、刻苦、笃实,不铺张,不夸大,充分表现了中国事业家的风度,其气魄已先声夺人。”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明清开始、经历民国时期直至中国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本土的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实业家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其中包括了张
热门摘录
现在人们习惯的八小时工作制就是从永利开始的,1927年起,日夜两班改为三班,如果加班则六小时为一工。因为经济困难,永利一度改为十二小时一班,不久又恢复为八小时制。陈调甫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工厂,我所知只有永利一家。”
这些实业家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进得一寸就是一寸,不奢望,不幻想,温和而执着。与那些大刀阔斧、雷霆闪电般的历史人物相比,他们往往显得不够过瘾,不够雄浑,不够痛快,似乎缺乏颠倒山河、挥洒自如的大气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选择可能留下了更多正面的遗产,是后人可以效仿、跟进的。
留学美国之前,穆藕初在海关、龙门师范和铁路工作的月薪都有百元,在德大最初只拿八十元。有朋友为他抱不平,他却说:“人生处世,惟当自问能力、精神才识如何,及处事之勤奋如何,薪水可不计。”他常引用西方谚语: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间你能做何事。
将三十二把钥匙交接妥当。他说:“大丈夫磊落光明,财色生死关头,尚须打破,何况此区区小事哉!”当晚他就乘船北行,前往郑州。
5月上句,他在北京和蒋梦麟等同游一座喇嘛庙,求得一签,签诗曰:“家道丰腴自饱温,也须肚里立乾坤。财多害己君当省,福有胚胎祸有门。”这位受过美国科学教育的实业家感叹:“宇宙之间一切处所,无往不为万灵所寄托。”签诗仿佛默知其捐资助学的事,使他更坚决地去做这件事。
称赞这位追随穆藕初三十年的“贤妇”。当年穆藕初上函授学校学英文,三十多岁出国留学,正是夫人卖掉全部首资助他。序中称许她早年不以随穆为苦,等到丈夫创业成功,雄居上海,她也不引以为荣。1921年,金夫人因为长期操劳,“体气渐虚弱”,竟主动为丈夫选了一个比自己小二十三岁的姑娘,并以私房钱出面置办衣饰,这在当时男权根深蒂固的社会尤被视为美德。
我心中一直有个疑:近代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共同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一般都说威胁来自外资企业和外国产品的竟争。这里我只想简略地指出点:对于近代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事实上,最大、最致命的威胁还是来自官资和官企兼并。
张说:“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大生成功之不二法门。”
纺织专家李升伯说:“我发现南通的棉花是世界上最清洁干净的棉花,南通最著名的用十二支粗纱织制的土布,是世界上最坚韧结实而且光滑滋润的布匹。”
张做了大生的协理兼银钱账目、进出货、杂务董,除考工董之外,几乎所有厂务一把抓。大生从此形成张主内、张謇主外的格局,二十几年没有变动。兄弟俩非常合拍,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称“三先生”或张三先生”,“干练不免有些专断”。张謇的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他说:“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这样的见识就是张不具备的。
孙中山主持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如果没有张帮助筹集的经费,几乎难以维持。因此,有人说张謇实际上是中华民国的“助产士”。
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大商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