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集萃丛书 薪传篇
中华文化集萃丛书 薪传篇内容简介
序 说中国文化的传递,在正式图书出现以前,除口传外,记事传递的方式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文字产生前所采用的结绳、契刻和图画,以实物和形象来记录,可是传递起来比较困难;二是文字产生后以甲骨、钟鼎和石鼓为载体,以文字记事来保存和传递文化,但它们仍然缺乏广泛流通这—图书的重要功能,所以还不能称为正式图书。中国的正式图书应该说创始于周秦时期的竹木简策,其后历经帛书和纸书等相承和交错阶段。它们承担了二千多年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主要职责。为了明了在这漫长行程中文化传递的痕迹,就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图书文化。中国的图书文化包含着图书的制作、典藏、整理、编纂和流通诸方面。剖析和阐述这些方面的成就将会自然地显示出中国图书文化的历史价值。中国图书的最早载体是竹木,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周秦简书的实物。这些竹木载体需要经过成套的去湿防蠹以便于书写的炮制程序,然后方能成为记录知识的专用载体。我们的先人就用这些专用载体记录着政府法令、学者论述、大事纪要和医方等等。比竹木简牍略晚一些使用的专用载体是缣帛这类丝织物。缣帛书是中国图书形态的中间阶段。它与简书、纸书上下参错。纸的发明、改良和纸书的流通使中国文化的传递得到廉价而可靠的依托。这对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唐以前的中国图书,主要是手写本;唐以后由于新的印刷工艺出现,加速了文化的传递和传播。唐的雕版、宋的活字和明的套印是中国图书文化中印刷工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纸和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发展,使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递获得亍便利和推动;也使中国图书文化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享有两大发明的荣誉。图书的装帧随着保护和求美的要求而日益发展。简书开始使用卷轴,帛书在卷轴外有折叠式的方册,纸书除继续部分地使用卷轴外,大部分都采用册叶,从而先后出现了经折、龙鳞、蝴蝶、包背和线装等等不同型式。这些不同型式,不仅有保护图书的作用,还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其中包背装更为当今世界上图书装帧形式所取法。中国文化遗产丰富,在手写简书阶段已有“学富五车,”“积如丘山”的称誉。保存这些财富主要靠官藏。历代都有藏书处所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汉朝“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清朝的“南北七阁”,至今犹可考见规模。私家藏书,唐宋以来日盛,唐代李泌已是“插架三万轴”的私人藏书家。藏书事业的发展,使纸张、印章、款式、装帧、版本各方面,都相应而有所改进,使图书文化内容益增灿烂。
中华文化集萃丛书 薪传篇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