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飞鸿踏雪泥
粤港飞鸿踏雪泥内容简介
──杨奇办报文选读后清 云最近收到杨奇社长书名为《粤港飞鸿踏雪泥》的新书,几乎一个晚上就读完,这本书介绍了四十年代以来杨奇办报的所见所闻所思,特别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如办一份爱国爱港的报纸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很新的见解。这些经验,对于今天响应中央领导以人为本的治国精神,仍有现实的意义。中国新闻界前辈是沦落坎坷的。杨奇办过抗日时代的《前进报》,白报纸断绝供应,游击区需要白报纸,他手持一份汉奸报作为掩护,挟带《前进报》施施然通过新界大埔的日军岗哨检查,带给香港朋友传阅介绍,开展筹款,买了一批白报纸,运回新界山上,使得报纸正常出版。后来,华商报出版,初时,在白色恐怖之下,商界不敢刊登广告,报纸出现入不敷支的情况,艰苦经营,面临停刊的危险,领导人方方找到杨奇,决定把他调到华商报担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杨奇二话没说,就开始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后来通过筹款活动,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版面内容和形式又进行社会化、群众化改革,销量上升,财政情况越来越好。杨奇亲自目睹了香江许多文人报纸先后关门,说明了文人办报的道路崎岖曲折,很不容易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文人办报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上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渗透了以民为本的精神。办华商报,有些报社负责人是不领取工资的,夏衍虽然每天到报社工作几个小时,全靠稿费维持生活。当时总编辑拿的工资只有二百二十元,一般工作人员只得一百多元,最低的甚至几十元。这些钱只能维持起码的生活。记者遇到一些重要的采访活动,需要像样一点的衣服时,便要借别人的衣服穿。有些时候,报社工作人员还要把身边仅有的带子、手镯典当,捐给报社。杨奇从广东省游击区初到香港的时候,山区物质缺乏,他连恤衫也没有一件,布是翻抄纱织成的,唐装短打,出入香港中环。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开门的是民主人士的太太,见他这种装扮,又来找她的丈夫,以为是送货的杂役,顺手塞给他港币,说:「你来得正好,替我落楼买一瓶生抽!」杨奇立即下楼办妥。当民主人士出来接待,见杨奇手持生抽,连忙道歉。很多年之后,这位太太见到杨奇,仍然提起买生抽的事情,并且说:「左派人士愿意帮助人,没有架子。」这本书提到了报纸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报纸不可千报一面,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华商报和大公报都反映了这些文化特殊性。序言中,提到了红色报纸两大流派,一水分流。北派以延安解放日报为代表,重要的代表人物有陆定一、胡乔木、邓拓、吴冷西、胡绩伟、
粤港飞鸿踏雪泥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