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史指南

作者:吴国盛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1

顾文姬评分

4

1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科学思想史指南内容简介

《科学思想史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本“编者前言”,以“走向科学思想史研究”为题先行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2期一如何发展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长期是自然辩证法界青年同仁热烈谈论的主题。我曾在“自然辩证法辨”[1]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四大学科应逐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中突出出来,进而成为我们事业的主体学科,这应是自然辩证法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问题不在于发展所谓自然辩证法学科,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门学科,而在于建设尚不存在或尚不完善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诸学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自然辩证法界实际上已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是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哲学群体,另一个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群体,两个群体间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分工:哲学群体大体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问题,而社会学群体则大体关注科学社会史、科学社会学以及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问题。作为哲学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愿意为建设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三个学科略尽绵薄之力。学术事业是在积累中获得进步的。现在看来,那种一味热衷于发现新规律、创造新概念、追赶新思潮,热衷于批判、革命、突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实际上使学术事业长期处于绯徊和停滞不前状态。但是学术的渐进积累并不是实证主义意义上无先入之见、无边无际的积累,恰恰相反,任何积累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背景框架即范式中进行的,范式的出现标志着学科的建立和学科建设的开始。应当承认,甚至在我们自然辩证法界的哲学群体中也相当程度上缺乏学术规范,比如,我们甚至可能就本领域的某一篇文章是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达成不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再如,各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生们连共同的名著选读课也没有,学术背景相当不一。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科研上范式的缺如,导致学术交流往往因缺乏共同背景和共同语言而流于空泛,无法深入的讨论问题。学术规范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有它的历史继承性。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三大学科在西方都有或长或短的发展历史,它们学派林立、传统渊源流长。为尽早进入范式,我们必须学习。这就是我们不揣冒昧,着手翻译和编写系列《指南》的基本动因。二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三个学科中,科学思想史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历史所展现出来的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一切哲学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多大程度上深入历史,哲学就有多大程度

登录查看更多

科学思想史指南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吴国盛

吴国盛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所著《科学的历程》出版近20年,仍是科普领域的畅销图书。此外还著有《技术哲学讲演录》《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吴国盛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