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杂文集

作者:叶嘉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0

顾文姬评分

4

4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迦陵杂文集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作者多年来所写的杂文成册,这些“杂文”与一般人所说的杂文在性质上实在颇有不同。一般所说的杂文,大都是作者们随个人一时之见闻感兴而写的随笔之类的文字,本书实在都是应亲友之嘱而写的一些文字。其间有一大部分是“序言”,另有一些则是悼念的文字。至于附录的一些所谓“口述杂文”则大多是访谈的记录,或应友人之请而由我讲述再由学生们记录的文字。本书首次将作者的散文、信函、序言、铭文等文字汇集出版,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叶嘉莹的生活与交游之一斑,为人与治学之情怀。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初看起来,这三句话好像与学诗并无重要之关系,而只是讲为人与学道之方,但先生却由此而引发出了不少论诗的妙义。先生所首先蝉鸣的,就是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为必先具有民胞与之同心,然后方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于是先生便又提出说,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而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

文学之不可能超越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我们从作者所表现的不同的内容以及读者所表现的不同的兴趣,可以得到普遍的证明。有些读者不能欣赏《艳阳天》中的爱情故事,甚至根本不能欣赏《艳阳天这部小说,这当然是一件并不足怪的事。

其二,就内容情意而言,则王国维受西方叔本华厌世主义哲学之影响,故其词作中每多悲观忧郁之语,而先生则不为任何哲学家之说所局限,其所写者往往只是一种因景触物的偶然的富于哲理之思致,此其差别之二。举例而言,在先生词作中,如其《无病词》中之“为是黄昏灯上早,蓦然又觉斜阳好”(《蝶恋花)、“人生原是僧行脚,暮雨江关,晚照河山,底事徘徊歧路间”(《采桑子》),

在中国诗歌之旧传统中,一般多将形象与情意之关系简单归纳为比兴两类,或者因情及物,或者由物生情,总之凡情意之叙写多以能结合形象可以予读者直接感受者为佳。

而另外先生在课堂上还曾经谈到过一位白俄作家的作品,大概就不是很多同学对之都留有印象的了。这位白俄的作家名字叫做安特列夫(L.N.Andreyev),并不是一位很出名的作者,但他的小说却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常以小说中之人物情节作为一种抽象的感受或理念的喻示。鲁迅曾译有他的两篇短篇小说收入于《域外小说集》,一篇题目为《谩》,另一篇题目为《默》:前一篇喻示人生之虚伪,欲杀“谩”而“漫”不死,欲求“诚”而“诚”乃无存;后一篇喻示人生之隔绝寂寞,欲求谅之不可得。

例如先生有一次在讲到姜白石的词的时候,就曾经批评白石词的缺点是太爱修饰,外表看起来很高洁,然而却缺少深挚的感情,先生以为一个人过于自命高洁,白袜子,不肯踩泥,则此种人必不肯出力,不肯动情。

所以我后来在所写的《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与吟诵之传统》一篇文稿中,就不仅提出了教儿童吟诵诗歌在教育方面之重要性,而且还曾引用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其《演讲集》中的话,提出了“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之重要性。杨先生所谓“渗透性”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儿童们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直感的体会去学习的一种方式。我想我终身所最为得益的,大概就是这种“渗透性”的学习方式。

所以文氏自己乃用王氏原韵又写了一首《满江红》词,词中写有“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之句,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凛然大义,我在该文中曾将文氏之词与王氏之词做过一番比较,而结论云:“文氏和词之‘世态'两句词与清代名臣林则徐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两句诗,似正可后先辉映,它们所表现的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诗词美感之境界,是超越于辞藻情景以外的一种纯属于精神气骨的诚中形外之表现,能够写出如此使人激励的诗词之句,固正与文、林二公之身份地位学养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问我学古典诗词有什么用处,我说古典诗词所写的是古代的诗人对他们生活的经验,对他们生命的反思。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使我们的心灵与古人有一种交会。在这种交会之中,我们除了体验古人的生命和生活,我们自己也有感和兴发,在我们与古人的交会中感受我们自己当下的存在。

迦陵杂文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叶嘉莹

叶嘉莹

叶嘉莹教授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其间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自1966年开始,叶嘉莹教授先后曾被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明尼苏达各大学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自1979年开始,叶嘉莹教授每年回大陆讲学,曾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渝州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大专院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并被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此外,叶嘉莹教授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 叶嘉莹教授的英文专著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中文专著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词学古今谈》、《清词选讲》等近20种。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迦陵文集》10册;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了《叶嘉莹作品集》24册。叶嘉莹教授的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中有很广泛的影响,《灵谿词说》还曾于1995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

叶嘉莹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