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经济史

作者:李龙潜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8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明清经济史内容简介

李龍潜著《明清經濟史》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這是我國目前少有一的部明清時期的斷代社會經濟史書。李龍潜教授自五十年代始,在著名經濟史專家樑方仲教授的指導下,悉心攻讀和刻苦鑽研明清經濟史。三十多年來,他不顧研究環境和條件的困頓,蓽路藍縷,辛勤筆耕,勇於探索,一面搜集資料,一面作微觀專題研究,發表了數十篇明清經濟史的論文。在此基礎上從1982年開始編著本書,並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反復修改,於1987年完成付梓。全書共分爲五章十七節五十四目,洋洋四十二萬言。筆者讀完本書認爲,李著無論是從内容還是從形式上看,都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具體變革辯證地考察明清時期的基本經濟問題,闡明封建社會後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著者認爲,明清時期生産力發展的顯着特點之一就是“先進工具的推廣使用”。(本書第20頁,以下只注頁數)。例如在農業生産方面,除了繼續使用宋元以來的犁、耙、鏵、鐮、鋤、鐝、镈、耰、水車等十七種農具外,明中葉以降、在陝西、四川、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出現了“木牛”代耕犁,這可以説是最原始的犁地機械,其效率比牛耕提高一倍。正因爲耕作農具的不斷改進,大大促進耕地的開墾,使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據統計,洪武十四年(1381)全國耕地面積爲366771500畝,二十六年(1393)增至850762368畝,雍正十二年(1734)又增至890138724畝,道光十三年(1833)再增至911976606畝。〔1〕同時,“深耕、熟耰”,精耕細作亦得以實踐,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産量,對農業生産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著者對水利工程也作了詳盡的介紹。據洪武二十八年(1395)統計,南北各省共開塘堰40987處,浚河4162處,修建陂、堤岸5048處。接着用相當多的篇幅具體地叙述明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任命潘季訓爲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總理何漕,和康熙帝於康熙十六年(1677)任命靳輔爲河道總督整治黄河以及干隆年間整治衛河、子牙河、永定河、運河等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生産的技術如適時播種、施肥、復種輪作、適當密植、田間管理等也作了詳細的叙述。最後用文獻數據證明明清時期興修水利和不斷改進生産技術對於提高糧食産量的密切關係,使明代全國糧食總産量達到696億斤,清代增至2320億斤,〔2〕比宋代的464億斤分别增加百分之五十至四倍。這樣,使讀者具體地認識到明清時期農業生産發展的實際水平。著者還用了相當重的份量

登录查看更多

明清经济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