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作者:郑也夫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4

顾文姬评分

5

142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内容简介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为乐趣的“老学者”向青年学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善于找资料的人都是有’瘾头‘

三大检索系统:书名、作者、分类,要利用这这三大检索系统去穿插、滚动。 从你找到与你研究题目对路的第一本好书,滚动就开始了。

滚动越来越大,从’近连接‘到’远连接‘。

互联网是挺厉害的,互联网的局限的局限也是巨大的。

有一个思想家做过一个非常好的比喻,说哲学家、美学家、科学家在攀一个金字塔,每个人从金字塔的一个侧面,向其顶峰攀登,攀登的越高的人彼此距离越近,层次越低彼此距离越远。 我认为支撑学者成功的是两个动力,有了两个动力就好办了,只有一个动力要弱一些。一个动力就是知识与智力上的纯正的好奇心,另一个是对社会公正的关怀,少了任何一个都是有欠缺的。

命题作文和选题作文的差距其实就是中学和大学的差别的缩影。 我们毕业以后,回头张望一下就会发现,实际上很多中国中学时代的好学生进入高校并且进了名校,但最后不行,变得平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中学时代用力过猛,形成了一个惯性,大学还没有扭转,还是照着命题作文的路子走,他从来没有开发出自己选题、自己找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如果开发不出来,你就废了。你不可能做一个好的研究者,好的学者,好的思想者,不可能。

一个学科如果做的风格很单一,那是很没有生气的表现。多样需要追求吗?多样原本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多样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树木长起来,花草长起来,它们怎么可能不多样呢?怎么可能像机器制造的螺丝钉一样呢?多样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相反呢,单一是人为的产物,单一是人为的制造。我们把做学问变得像用模子做螺丝钉一样了。

我认为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言人所不知。言人所不知,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一个方面是你能讲出人所不知的道理;另一个方面呢,是你能讲出人所不知的事实。 在同学们的这个阶段,我鼓励大家,在选题时的追求是讲出一些人所不知的深层的事实,从中提炼出一些人所不知的小道理。只努力去发现一些人所不知的表层事实,立意低了一点。这个工作通常是好记者做的,我们学院派的社会学者,立意应该比这高一点,能挖掘一些表层事实下的深层事实。

我们要争取以小见大,以一些事实透视出一些道理。那些道理其实挺要紧的,那些道理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大变迁息息相关。由我们所叙述的这些小段子里头,能够认识到社会结构的变化,认识到社会趋势。也就是说,从我们选题的时候,我们心里已经明确了这个题目的位置和意义,这种位置和意义不必挂在嘴上,可以不行诸文字,但是在我们心里是有把握的。

我觉得这个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能做好一件事情,最大的愿望就是强烈地想做好这件事。

1、眼下无用的东西日后可能有大用,眼下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充其量是个小用。

所谓共同的东西就是它教会了你读书,教会了你思考,教会了你写作。尽管读的东西不太一样,但是你读书的能力强了。原来读一本没有学习过的很厚的书,要读两个月,后来读一本没有接触过的书一个月就够了。你读书的能力提高了。你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原来学这个,后来改行了,但是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衰减。

眼下无用的东西日后可能有大用。眼下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充其量是个小用。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他说,你老说有用没用,你脚下踩的一块地方是对你最有用的地方,你把你脚下没踩的地方都去掉怎么样?你就像站在山头上一样,寸步难行了。如果我们把很多无用的知识都扔掉,我们就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体育其实是锻炼一种控制力。体育上的一些操练,会有助于你全面人格的发育。

叙事有的时候会更有助于读者去参与,因为叙事大多都留着思考的空间呢。不是说理论本身没有留空间,但理论做得越严密,越细致,就越是没有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是顶尖高手的作品,一般的人把道理说得逻辑缜密、推理细致,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推导,干净利索,看完了以后觉得雄辩,就是很好的东西了。但你看古代大师的东西,里面有巨大的讨论空间在那搁着呢,那不是一般人得了的事情。

其实给人一种高位,自己取低姿态对他心理上是有好处的。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这给了他为人师的机会。另一种追问,是倾听的过程中,你的嗅觉告诉你这正是你感兴趣且有价值的地方,可以不断地在细部上发问,将谈话在这一维度上向深入推进。

世间是物质的,功利的,充满缺憾。学术是精神王国,是桩企图追求完美的游戏。格式当体现其完美之追求。艺术家可以蓬头垢面,但其手中的活计必是精雕细琢。我在这里讲课向便装,但我的论文及格式一丝不苟。因为衣履乃世俗之勾当,论文则是一个真正学人心智之结晶。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郑也夫

郑也夫

郑也夫作者自述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作者主要作品《吾国教育病理》,2013《科场现形记》,2013《语镜子》,2013《双城记》,2013《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沙葬》,2011《神似祖先》,2009《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抵抗通吃》,2007《知识分子研究》,2004《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被动吸烟者说》,2004《城市社会学》,2002《信任论》,2001《忘却的纪念》,1998《世界杯断想》,1998《游戏人生》,1997《走出囚徒困境》,1995《代价论》,1995《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郑也夫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