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统

作者:甘阳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5

顾文姬评分

4

135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通三统内容简介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最值得注意的有三点:第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事实上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第二,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核心课程普遍采取深度经典阅读的方式,而特别反对我们习惯的”概论“和”通史“的教学方法;第三,核心课程普遍采取教授讲课与学生讨论课并行的方式,讨论课严格要求小班制,一般不得超过15人。这三点都是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而美国各校的外在课程分类方式则并不值得特别重视。

现在西方的东西大量充斥于学校内,真正的问题是道听途说而盲目崇拜。我个人历来认为,越是深入西学的人越是会形成自己的批评性看法,通常都是对西学了解肤浅的人反而容易盲目崇拜。

实际上正如美国政治最无法效仿,哈佛恰恰也是最不可效仿的,因为在通识教育的实践方面,哈佛其实只有一条,即它在50年代通识教育全盛时,与芝加哥大学一样,都是由全校最有名的大师级学者教本科一年级的通识课。因此哈佛的特点并不在于其课程设置的规划,而是在于用什么人来教通识课。任何学校如果不能学这一条即以第一流学者教本科大一,而只是外在模仿哈佛的1978年方案,那只能是最糟糕的,因为这必然变成把各系最泛泛的“概论”课变成通识课的状况,看上去课程极多,其实却是根本没有通识教育可言。

第一,拉开时间的长度,以抗拒、抵抗、抵消全球化带来的空间距离的消失。第二,以古典来抵消过分的当代画,现代性,以古典文化的深度和长度来抵消过分当代画的庸俗性和浅薄性。第三,拉大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的距离。第四,在思想上反对民主化,反对平民化,重新建立“成年人的文化”,来抵制青少年文化。

斯坦福在同一个领域一个学期内可以开出十门左右类似的课,表明其相当多教授都可以开类似的经典阅读通识课,这当然是因为这些教授从本科时代就已经有这种通识教育的基础训练,在研究生时又多数当过通识课的助教,当教授后再讲这些。这就是文化学术的传统,年年读,年年讲,因此他们的传统越讲越厚。

在目前情况下再谈中西融合,很可能更多的只是庸俗化的融合论,实际也是主要融合庸俗化的东西,越融合越庸俗,越庸俗越能融合,整个全球化基本上是一个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化、货币化带来的全面庸俗化倾向,这是无法否认的。

通三统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