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清末回民起义的真相,驳斥了民间流行的说法,从地方史志和乡野调查的手段进行详细考查的结果。该书对我们民族史学和民族团结具有一定意义。
热门摘录
回军的首领是孙玉宝,自号“大汉镇西王”
从前有一家回民,他的母亲死了,舅父家特来找麻烦,要求把母亲葬在风水顶好的地方。堪舆家认为郑氏五十亩地的当中最好,回民孝子没办法,跑到我家,要求让地几分,安葬其母。
长毛到时,尽掳男人,不掳妇女,所以男小儿往往扮作女相。回回到时,则常杀汉人。有一人面上生毛,回兵以为他是回回,没加杀戮,实在是汉人。此人名黑毛,刚死了不久。
相传张芾被杀后,孝义巨富的镖驮四十个也到了,沙苑的回民相约起义劫镖驮。这是想起义的人对不想起义人的一种利诱。 距离耒化镇不远有羊村,回回围攻,初攻不下,便派人议和。汉人以为回回攻入,大乱,回回便攻下羊村,屠杀很烈。
同治建元,发贼由鄂入陕,朝命张小浦(芾)中丞督办团练。知州濮公垚面谕团首,有警鸣钟集众。当是时,汉、回仇衅已深,汉民意气浮嚣,借端备回;回族团体素固,乘机谋乱。地方官亦右汉而左回,大变之兴有自来矣。
各团本无号令,无规则,分班轮守,日久懈驰。又值麦秋,多以老弱充数,沿渭数十里,地广丁单,一处疏防,全面瓦解,事事皆蹈危机。
当时汉人团练大部分是受地主集团的‘武举’指挥的。崇文塔的回回兵打到石桥镇,便与这一带的地主武装团练相遇,原来石桥南边有个大安寺,这个寺便是附近八十二个村社的宗社中心。有个赵武举,是北赵村人,他利用各村社旧的关系,把八十二个社的青少年组织起来,约有千人之多。大安寺团练的前哨设在寺东下院,下院的团练一与回兵接战,就垮下来了。回兵趁势冲来,汉团遂全部溃散。赵武举领导下的团练溃散以后,在远近各村抢劫了居民很多财物。
回民起事,是因为砍竹子而闹大的。后来同治的老师张芾出面调停,一些回民顺从,但仍有些青年回民不服,认为当时陕西无重兵驻扎,全国主要兵力都被调走对付太平军,张芾调停,实是缓兵之计,将来必遭大的杀戮,故以假鸡毛传帖放在张芾的轿下,藉此便说张是来洗回民的。结果他们杀了张芾,事情当然更大了。
陕乱虽肇自粤匪,然未至户境。回匪继叛,但长于陆战,遇水辄阻,又未敢深入山谷。独川匪来自蜀中,陟巘临渊,如履平地,山乡水乡,并受其害。
雍野氏曰:凤翔汉、回邻居,情性迥异,而回民又多富贵少年,素不守分,往往以牧剧细故,斗殴相寻,蓄恨谍衅,包藏祸心。兼以饥馑荐臻,群情汹恐。回之欲叛,匪朝伊夕。而盲聋者流,乃复出“见回不留”之声,祸之惨,即种于此。
一般头目和回民的关系,头目是哪一村里的人,他所带领的群众便属于哪一村及其附近各村的回民。但阿訇则否,是从外村、外县,有时是从外省聘来的。他在一坊中开学日久,有了威信,回民群众便举他做头目。
第一次农民运动在咸丰六年(1856)。渭南县渭河以北的汉族农民,反抗官府对他们所进行的盐课摊派剥削,联合起来成群结队到县衙“交卸农器”。“交卸农器”是当时各地所流行的消极反抗办法,从某一点看,它类似后世工人阶级的罢工。农民队伍途中路过仓头、苏村、拜村,各村回族农民亦执农器来助。但这次运动没有成功,不久就被官府瓦解了。
河王村有个财主王希如,他的父亲以开马店为业。回商到了,吃饭可不要钱,牲口草料也可赊账,因此回回甚感其德。后来回回反了,在到河王村以前,嘱人先在王家门上画一鳌,作为记号,及至回回过境,唯此一家,不加干扰和屠杀。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