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邀请

作者: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62

顾文姬评分

5

906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哲学的邀请内容简介

哲学有什么用?它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本书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启蒙读物,出自西班牙最有名的哲学家之手,提供了一个鲜活易懂的哲学简介。无论是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中学生,还是其他希望对哲学这一智识传统的根本内容有所了解的任何年纪的人,都适合阅读本书。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死亡和太阳一样,都不能面对面地注视。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意识到我自己将会死去,难道不正是死亡本身的一部分吗? 正是从那一刻起(意识到死亡),我开始学会了思考——理解了学习或重复他人的思想,与拥有真正是属于自己的思想之间的区别所在。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终将一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 个体对于死亡的确定性使我们变得人性化,变成真正的人——有死的人。希腊人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人」和「有朽者」。 因为有死,才构成了生命。

正是死亡的确定性,使得生命——我们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生命——变得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们生命的全部任务和使命,都是在死亡面前的种种抵抗形式,尽管我们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如果死亡压根不存在,那么我们一生中就能看到无限多的东西,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看去体验,但我们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因为几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可思考的。

知道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件可怕的事,与知道这件可怕的事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多么的不同! 死亡不仅是确定无疑的,还永远都是随时可能降临的。 没有人年轻得不能死,也没有人年老得不能再活一天。 我们死亡,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我们活着。 我们每个人离死亡的距离总是一样远。

愉快的梦境衍生出天堂的概念,噩梦则是地狱的预兆。

死亡是我们思考,强行将我们变成思想者,变成一种沉思的存在者。 死亡就其自身而言,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是生命的背面,它总是通过种种方式投射到生命本身,就像照片的底片总是要去被制成正片。 死亡引发我们思考,但思考的却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1.信息,即事实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以及所发生的事件的原初机制; 2.知识,即反思所收到的信息,根据其意义上的重要性划分等级,并寻找总体原则将其整合起来; 3.智慧,即把知识与人生选择和我们能够选择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确立如何根据我们已知的东西更好地生活。

真正的知识,不同于重复习惯上被当作‘知识’的东西。与其将我们并没有真正想透彻的东西当作知识,不如痛痛快快地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种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也就是那些从不权衡对重大问题的现有回答,也从不尝试亲自回答它们的人的人生根本不值得过的。换言之,哲学的题中之义首先应该是感到困惑,其次才是提出能够解答我们所面临的困惑的理论。

在作出真正的回答之前,首先应该弄明白为什么那些伪答案无法让人信服......在达到‘有所知’之前,哲学首先要低于那些自以为有所知实际上却无非只是重复他们错误的人。比建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批评那些我们一知半解或者我们实际上一无所知却自以为已经有所知的东西

永恒的福祉和永恒的惩罚都只是一种情状的凝固,一种未完成的形式,而不是生命的真实形态,因此,即使那些极力许诺来世的宗教,也不能保证一种永恒的‘生命’;它们只是许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或延续,而这与人生,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即将到来的手术让我忧虑得多、恐惧得多,因为它在向我逼近,而过去的手术则在渐渐远去…尽管两个手术在客观上是同样的,但在主观上则完全不同,因为一个不愉快的回忆,并不像一个即将到来的威胁那样让人如此不安。在这个例子中,过去的镜子并不能对称地反映未来的伤害。就死亡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为后世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致美诺西斯的信》中试图让我们相信,对于那些能够反思死亡的人来说,死亡并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 在他看来,对于死亡的自身特点,我们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因为我们从来都不与它共存:当我们在时,死是不在的;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就已经不在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无疑会死,可是我们从来就不会经历“死”的状态。

荷兰哲学家认为: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死亡的作用在于引发我们思考,但是思考的却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死亡提供给了我们一种可以试图理解生命的选择。

哲学家莱布尼茨:一种能够(至少是部分地)建立和捕捉使事物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并使事物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而不是以另一种方式构成的能力。 理性是一种批判性的智力程序,可以用它来组织我接收到的消息、我学到的东西和我所拥有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接受了一些东西(至少是暂时地接受,并等待更好的论证),也抛弃了一些东西,并总是试图将我不同的信念以某种和谐的方式融合到一起。理性首先试图将我纯粹个人化或主观的观点,调和成一种更加客观或跨越主观的观点,一种任何另一个理性人都能当成事实接受的观点。

哲学是一种与信息和博学完全相反的东西。

1. 信息:事实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以及所发生的事件的原初机制。 2. 知识:反思所收到的信息,根据其意义上的重要性划分等级,寻找总体原则并将其整合起来。 3. 智慧:把知识与人生选择和我们能够选择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确立如何根据我们已知的东西更好的生活。 科学介于信息和知识之间;哲学则介于知识和智慧之间。

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忽地啊由现实产生的问题。科学源于哲学。

哲学的邀请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Fernando Savater,1947— ),西班牙马德里中央大学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西班牙的萨特”。欧洲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被称为“西班牙的拉什迪”,2000年作为BastaYa 民众运动的代言人获Sakharov人权奖。另外还曾获Anagrama奖,Fernando Abril Martorell奖,Cerecedo Cuckoo奖,2000年奥尔特加?加塞特新闻奖。2003年5月曾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等7位公共知识分子一起联名发表文章,挑战美国霸权,呼吁打造核心欧洲。主要作品有:《尼采的思想》、《哲学词典》、《伦理与政治》、《教育的价值》,其中最有名的为普及性质的《哲学的邀请——生命的追问》与《伦理学的邀请》,前者被译成11种语言,并被作为西班牙中学教科书使用;后者则被译成24种语言。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