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游记

作者:瞿秋白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7

顾文姬评分

4

4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瞿秋白游记内容简介

离开北京,体弱多病的秋白不顾亲友劝阻“苦命”去“饿乡”,是为了找寻心中的“故乡”。历尽千辛与万苦,他找到了没有泥?他看到那里“种种丑恶的社会现实和困苦景象”,那不是“故乡”应有的,但真的“故乡”却有更多的“丑恶”与更重的“困苦”……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乌沉沉甘食美衣的所在——是黑甜乡;红艳艳光明鲜丽的所在——是你们罚疯子住的地方,这就当然是冰天雪窖饥寒交迫的去处(却还不十分酷虐),我且叫她“饿乡”。 一九二0、十一、四 哈尔滨

P38—— 从长春以北就是中东铁路——其时形式上已经收归中国管理。车上一切职员却还大半是俄国人……车站虽然很大,比着日本的奉天车站气象大不相同,污秽杂乱,还不及江苏横林洛社的小小车站整齐。 P39—— 将到哈尔滨时,车上又来了一位警察,谈起来才知道,其时中东铁路警察,总算是换了中国人;日本护路警察却还强和中国警察同驻路旁,双方不时起些小冲突,好不麻烦。

十一月七日是彼得城发生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日子。……我当时还在行止未定,得一俄国友人的介绍去参观他们的庆祝会。会场是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准备开劳工大学的新房子,那天居然得中国警察厅的许可,召集大会。会场里人拥挤得不了……看坛下挤满了的人,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哄然起立唱国际歌……苏维埃俄国就以这歌为国歌。

我们的车原是因为误了趟,远东交通总长沙都夫特派一单车头送过来的。车手得到了美索瓦站站长另派车头引车西去的消息,他就上车来道别,回赤塔去,要几支烟。他说:“可怕可怕……生活真难呵!我一个月薪水七百元苏维埃卢布,买一盒洋火倒要而二百元。……”

到莫斯科的第三天就得到外交人民委员会发给了“膳票”,并且派一人同往外交委员会的公共食堂。饭菜恶劣,比较起来,在现实的俄国还算是上上等的,有些牛油,白糖。同吃饭的大半都是外交委员会的职员,我看他们吃完之后各自包着面包油糖回去,因问一问同行的人,他说俄国现在什么都集中在国家手里,每人除办事而得口粮外,没处找东西吃用,所以如此。“譬如你们这种‘双喜’烟,我已经一年多没抽到这样好的烟了。……你们通信,可不要写俄国的坏处呀……哼哼……”

俄罗斯文化的伟大丰富,国民性的醇厚,孕育破天荒的奇才,诞生裂地轴的奇变,——俄罗斯革命的价值不是偶然的呵!社会之文化是社会精灵的结晶,社会之进化是社会心理的波动。感觉中的实际生活教训,几乎与吾人以研究社会哲学的新方法。进赤俄的东方稚儿预备着领受新旧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甘露了。理智的研究侧重于科学的社会主义,性灵的营养,敢说陶融于神秘的俄罗斯。灯塔已见,海道虽不平静,拨准船舵,前进!前进!

这篇游记着手于一九二0年,其时著者还在哈尔滨。这篇中所写,原为著者思想之经过;具体而论,是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抽象而论,是记著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饿乡纪程》叙至到莫斯科日为止,此书序莫斯科生活中之见闻轶事。……——欲了解一国的社会生活,绝不能单凭几条法律几部法令,而要看得见那一社会的心灵,况且文学的作品至少也要略见作者的个性。

人类的文化艺术,是他几千百年社会心灵精彩的凝结累积,有实际内力作他的基础。好似奇花异卉受甘露仙滋的培植营养;土壤的膏腴,干枝的壮健,共同拥现此一朵蓓蕾。根下的泥滋,亦如是秽浊,却是他的实际内力的来源;等到显现出鲜丽清新的花朵,人人却易忘掉他根下的污泥。——社会心灵的精彩,也就包含在这粗象的经济生活。根本方就干枯,——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动摇,花色还勉留几朝的光艳。新芽刚才突发,——无产阶级经济权力取得,春意还隐于万重的凝雾。

杜氏见中国新闻记者很欣喜,因竭力和我们解释,说话时眉宇昂爽,流利倜傥。 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态度流露于自然之中。

东俄旱灾非常之甚。……值此劳农政府努力于提高农工生产力之时,又受一大大的打击。革命战祸连年以来饥寒交迫,今年又是如此,真可见俄国无产阶级创业的艰辛。 …… 俄国中央及各省报纸上载灾区通信:“一堆一堆饥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转侧。……噬草根烂泥。……竟有饥饿难堪的农家,宁可举世自焚。……还有吃死人肉的呢。……”真是惨不忍睹。政府如今派遣火车去办移民,一切一切……

托尔斯泰的邸宅,所谓清田村,离莫斯科约四百余里;革命时还保存得完完全全,现在归教育人民委员会监管,已改作托式邸宅陈列馆,另设一事务所管理他。托氏幼女亚历山大为陈列馆事务所的主任。

晓霜晴日,伴着归人,欣欣的喜意,秋早爽健的气概送我们归寓。清田村一游,令人畅心满意,托尔斯泰——世界的伟大文学家,遗迹芳馨。旧时代的俄国,——贵族遗风还喘息于草间,依稀萦绕残梦。智识阶级的维新派,新村式的运动,也有稀微印象。俄罗斯的农家生活,浑朴的风俗信息,而经济上还深陷于小资产阶级。平民农夫与智识阶级之间的情感深种社会问题的根蒂,依然显露。智识阶级问题,农民问题,经怒潮汹涌的十月革命,冲动了根底,正在自然倾向于解决。——新教育与旧教育的过渡时期。

瞿秋白游记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家、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8月,作为《晨报》的记者出访苏俄,并在此加入共产党。访苏期间,写下了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心路历程。今“赤都”早已变色,旧作修订、新版,附上他1935年在狱中所写的颇受争议的“遗书”--《多余的话》,当会有助于解读隐藏在历史风云背后的若干密码吧。

瞿秋白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