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热门摘录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孩子天然是乐于满足父母的,我们这个过于讲孝道的社会常常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强调父母的伟大与正确,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的爱,一样伟大。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风险的,而折磨孩子则相对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掌握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绝不会盛气凌人,也绝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等……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她把这个关系投射到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于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 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她夸导游可爱,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她的夸奖都没有用。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评价。其基础就是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从理想父母到现实父母,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
不要将恋人当作爱的工具。
“符合”不是“等于”,热恋中的人必须要明白这一点。你对恋人有一种期待,恋人对你也有一种期待。很可能,你既符合她的期待,她也符合你的期待。但是,这种相互的符合只是一种运气,你们彼此并不是真正懂得对方的期待。恋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那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看法,来自于你童年的期待。但实际上,你的恋人有另外一种生命体验,他是另外一个人。如果你只觉得恋人是你的理想父母,那就等于你只是将恋人当作了一个爱的工具或对象,而没有将恋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来理解,来尊重。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恋爱过程没有完成前,我们彼此将对方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们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对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结婚仪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归到了现实,我们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愿意再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我们总是在循环,但只要你去努力,就有机会打破这个循环。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系。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因为坐标体系的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着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每次吵架都是同一个问题,这是导致他们关系问题的最真实的原因。 重要的不是发生聊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和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家庭是传承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往下传,不过,家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的重要位置。 配偶才是那个应该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所以,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和孝道形成的悖论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是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观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 相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言语。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在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就是爱。
共情能力的构建,就源自于能彼此碰触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我们是镜子,也是镜子中的容颜。将鲁米这一境界延伸,还可以说,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是,更是你自身。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相反,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别是妈妈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简单来说,执着于头脑层面的链接,其结果是,你要符合我头脑的想象,你要和我语言要求你的一模一样。 然而若是有情感方面的链接,我们就会觉得,听话不重要,因为不管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受到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感觉到你在我心中。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预算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为何家会伤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