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古文疏证

作者:阎若璩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0

顾文姬评分

5

2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尚书古文疏证内容简介

八卷。清阎若理(1636—1704)撰。若瑰宁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迁居江苏谁安。康熙十七年(1678)匝征博学鸿词科,落第后曾与胡渭等协助徐乾学修《大清——统志》、《明史》等。长于考据,著有《四书释地》六卷、《释地余论》一卷,校正前人关于古地名附会的错误,其他撰著尚有《浴丘副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孟子生卒年月考卜‘卷等著述,其中以《尚书古文疏证》最为重要,是阎氏的代表作。《尚书》,“尚”即“上”,“书”即史官所记之史,《尚书》之名起于汉,7L安国悄书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经孔于编定,原书有一百篇。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就是《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7L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十六篙,和东晋梅吱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两种。现在通行的《十二经注疏》本《尚书》五十八篇,就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在本书巾被分割成二十三篇)与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加上假托孔安囚名义的自序所组成的。西汉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亡于魏晋之间,西汉初年伏生口授的《今文尚书》也亡于晋朝,只有东晋梅陨所献所谓《古文尚书》保存下来,被以后备朝奉为经典,其问颇有学者对它的真伪引起怀疑,《四库全书总目》说:“白吴械始右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炔其够漏,明海运始参考诸书,证其副别,而见闻较狭,苑采未周,至若原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十不可败也。”本书所采用的考辨方法:第一条:言两《汉书》或古文篇数与今异。——这是根据典籍中著录及引用《古文尚书》之篇数作比较,以证其伪;第三条:言郑康成注古文篇名与今异。——这是根据郑注古文的篇名作比较,以证其伪;第三十一条‘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纯Dd苟子》所引《道经》。第一百六条:言晚出古文与真古文互异处犹见于《释文》孔疏。一一以上两条是从文句等方面作比较,以证其伪,第八十九条:言济渎枯而复通,乃王莽后事,安国传亦有。——这是从地理沿革变化,以证其伪;第五十六条:言《尔雅》解郁陶为喜,今误认作忧。第六十四条:言明[征》有“玉石俱焚”语,为出魏晋间第七十三条:“言五子之歌”不类夏代诗。——以上:文字训访、语言特点的不同,以证其伪。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已可看出阎若瑰已将古籍辨伪方法,发展到非常细致精密的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天祐斯文,篤生徽、國,孔子之後所可取信者一人而已

林同郡賈逹為之作訓

《魯詩》亡於西晉,近代復出。申公培《詩說》:“己未在京師,一徵君著《詩論》,多所采獲。”予為證明之曰:……

“《覲禮》則伯父、伯舅、叔父、叔舅之恒稱,無稱其二十字者。降而字陪臣,惟春秋中葉有之。宣十六年王於士會月‘季氏’,成二年王於鞏朔曰‘伯昭’,十五年王於荀躒曰‘伯氏’、籍談曰‘叔氏’竟稱其五十字。”注:“‘二十’字疑衍。下‘五十’同。”

忽憶趙岐注《孟子》而皆去其籍,云今《周禮》司祿之官無其職,是則諸侯皆去之,故使不復存,皆以經解經之切證也。

王粲《七釋》云“稽若古則,叡哲文明,允恭玄塞,方興所上”,較延壽賦 ......

案《漢志》“《記》百三十一篇”,下注“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乃班固語。非小顏繼,公認頗誤。

《小序》槩以為刺奔說者,謂刺詩之體但鋪陳其事不加一辭,......

如唐之元魯山“司空表聖陸魯望”,宋之孫明復云云

此蓋《隋志》誤讀張衡疏“侍中賈逵摘讖互異三十餘事”諸言,讖者皆不能說之文,……

《草廬全集》有題《伏生授書圖詩》(p559)

曾寄與黃太沖讀一過,嘆曰:“原來當兩漢時,安國之《尚書》雖不立學官,未嘗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亂而亡。梅賾上僞書,冒以安國之名,則是梅賾始僞。顧後人並以疑漢之安國,其可乎?”可以解史傳連環之結矣。(p601)

蘇氏之誤只緣載于蔡傳,鮮加駁正於是。近日汪氏琬複廣爲之說……(p606)

所傳《春秋》如昉於此乎?“登來之也”,何休注皆云齊人語。……《公羊傳》昉此於乎?“登來之也”乃自作傳文爾。(p608)

鄒平馬公驌字宛,斯當代之學者也。(p610)

令天下習讀是經者先讀今文二十八篇是何詰屈聱牙”(p611)

伏生、梅氏之書真僞錯互,誰能復能辨如馬公之具只眼者,殆亦未可多得哉!(p612)

余故詳錄其三之二於後(p615)

《蔡仲》、《君牙》等篇如今翰林制誥文字與士大夫語,故易曉。(p618)

《尚書》二十八篇,當世即欲不如此,作不得。(p619)

郝氏之可誅,絕在好妄,其不可磨滅處,的非庸人。且讀得古今文字,分析如燭照物,如刃劈朽木,如衡不爽錙銖,如絲紬繹,不盡當屬其九經中一絕。(p621)

一代典制,當世自有,令甲開載。(p621)

“以此律《大禹謨》,豈流水,讀去而不覺其排比者與?(p621)

又曰:“……亦是用其語。……案……大率如是。”(p624)

宋王觀國學林云:“《孔子誄》……(p625)

余讀焦氏《筆乘》(p629)

孔傳云:“自【一】攻於後,以北走。血流漂舂杵,甚之言。” 注【一】:自,孔傳原書作“以”。(p632)

陶弘景知《本草而》未知經,注《本草》誤其禍疾而小,注六經誤其禍遲而大。(p633)

朱子總緣被壓,古文不復致疑。(p633)

以爲昔之聖人亦嘗云爾,奚怪今日孟子于此安得心不爲惻然……(p634)

尚书古文疏证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阎若璩

阎若璩

閻若璩(1636年—1704年)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若璩幼患口吃,資質愚鈍,記性不好,讀書數十遍還背不熟。直到十五歲時,忽覺開朗,讀書竟過目不忘。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受徐乾學聘纂《大清一統誌》。曾潛心研究《古文尚書》三十餘年,撰成《古文尚書疏證》八捲,引經據典,確定《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著。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於若璩,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康熙四十三年(1695年)為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召見,抱病赴京,卒於京城。一生勤奮著書,著有《古文尚書疏證》、《四書釋地》、《潛邱札記》、《困學記聞註》、《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又曾為顧炎武《日知錄》訂正錯誤。

阎若璩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