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
普天之下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对于对话的希望有可能转变成不过是又一种乌托邦的梦想。常言道,熟悉有时反而导致轻慢。宗教间更好的理解不会解除现代世界的所有疾患。对于世界上那些其历史大多相对均衡与和平的地区来说,日益增长的宗教差异甚至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除了相对尊重和平衡之外,宗教差异也可能激发更多的战争,对于其他宗教的暴力性回应在历史上似乎更为司空见惯。目前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一个世界: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原谅以往的过失,而是一个能够产生文明的对话,从而不使双方困难问题的解决诉诸暴力的世界。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白诗朗导言一 他者的差异二 听众的差异三 对话的阶段四 三重线索五 原因何在六 本书结构第一章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一 双向转化二 四种转化中的遭遇三 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四 神学重建的问题五 儒家传统六 儒耶对话的容纳七 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第二章 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一 历史的反思二 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三 一些神学问题四 方法学的考虑五 比较神学六 儒耶对话的脉络七 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八 儒学的对话性九 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十 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一 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二 儒家传统的根源三 儒学的主旨四 儒家的古代经典五 儒学的各个时代六 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七 朱熹之道的概要八 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九 “理”的理论十 “心”的能动性十一 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第四章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一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二 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三 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四 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五 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六 中庸与相互感通性第五章 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一 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二 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三 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四 理性主义的希望五 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六 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七 三参性的创造第六章 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一 前言:引入问题二 双
普天之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