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十二讲
唐史十二讲内容简介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兴盛的朝代,一部唐史成为大有可读的断代史。著名文史专家黄永年先生对史学、古典文学及版本、碑刻、书法等都有较深的造诣,尤治唐史。本书由黄永年先生亲自选定篇目,收入散见于《文史探微》、《文史存稿》、《学苑零拾》等几种著述中有关唐代历史的十多篇文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诸方面,按照时序与专题相结合进行编排,内容包括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安史之乱、两税法、永贞革新等重要历史问题,以及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唐宪宗等重要历史人物。黄先生写文章不依靠孤本秘笈而是用人所习见之书,从习见书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问题。这些文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人家没有讲过的我来讲,当然必须是事关紧要的有用的,不能写‘邻猫生子’式的文章”;“再是人家讲错了的我来纠正,其中有些是纠正通行教科书的,而和陈寅恪先生立异同处就更多”。但从方法来讲,则仍是受了陈寅恪先生的启发。作者在书中对诸多历史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笔简明扼要,且不乏生动。该书不仅是唐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更是文史爱好者了解认识唐代历史的推荐读本。
热门摘录
因为这个安禄山的父亲本是西域胡人,而胡人是喜欢结成亲属以表示关系密切的
[禄山]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馀人为假子
毋庸讳言,作为封建帝王,唐玄宗自有他反动腐朽的一面
而且撰写文章不依靠孤本秘笈而用人所习见之书,要从习见书中看出人家看不出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继承了寅恪先生以及顾颉刚师等老一辈学人的做法。习见书如纪传体正史中未被发掘未见利用的实在太多了,再利用上几辈子也用不完。不此之图,光坐等孤本秘笈的出现包括考古掘得新东西,岂非有点“守株待兔”的意味。
地域以及世族、庶族等问题,历史研究工作者是应该考虑的,但作为统治集团内部的党争,大多数还只是权力之争,派系或小集团并非都按地域或世族、庶族来结合,不能用世族、庶族或地域来判断一切,决定一切。
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的矛盾,其实早在武德初年就存在,当时朝廷重臣裴寂和刘文静之争,就是这个矛盾的初步公开化。 裴寂、刘文静都是开国元勋,两唐书都是以裴刘合传居功臣传之首。其实此二人各有其政治背景。裴寂是李渊亲信 刘文静确属秦府早期的私党,是辅佐李世民的第一号人物。
专用关陇人,早在西魏北周确是如此。这是因为西魏北周所统治的只有关中以及陇西(后来加进剑南)这点地区,过黄河出函谷关便是东魏北齐的版图,长江中下游更是南朝梁陈的辖区,你要用山东人,山东人也不为你所用。所以西魏北周的统治集团只能是所谓“关陇集团”,执行所谓“关中本位政策”,尽管这个集团的大多数骨干本来都是随贺拔岳、宇文泰入关的山东人。北周灭北齐,后继北周又并江南,统一全国,只要稍有头脑的政治人物到这时就不会再死守住关陇集团的老框框。
这种“朝廷势弱”“边陲势强”的危局,唐玄宗等最高统治者并非完全不觉察,苦于积重难返,已找不出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只好用高官厚禄来对安禄山姑事羁縻,希图他潜销异志,尽忠朝廷。······无奈这种策略对安禄山这样的大野心家此时已不起作用。
哥舒翰以西方二师这支主力坚守潼关,另一支可用的朔方军作为偏师向安禄山的后方进逼,这在战略上本是正确的,确实给予安禄山很大的威胁。无如朝廷对哥舒翰的西方二师此时也不完全信任,催促哥舒翰开关迎敌。
最初和西方河、陇关系较密。后来河东被安禄山夺去,成为东北三师之一。进一步又想夺取朔方,由安禄山兵起后采取紧急措施,让在朔方掌握军事实权的右厢兵马使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使朝廷控制了这支武装。这支武装基本上没有南下参与潼关的战守,而是东向攻取河东、河北,直捣安禄山的老巢。
王叔文、王伾都是顺宗为皇太子时的东宫旧人,在东宫里早已以王叔文为首,井吸收了后来成为八司马的一批有政治欲望的人,结合成朝廷以外的政治小集团,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形成了皇太子顺宗的私党。皇太子顺宗一旦即位,私党们当然弹冠相庆,要登上政治舞台作出一番表演。王叔文集团的下台仍旧是这个规律在起作用。······以宦官俱文珍为首的德宗朝所任使的旧人旧臣,结合到一起对顺宗朝的李忠言、王叔文等人进行了一次大夺权。德宗早已死去,他们所拥戴的自然只能是顺宗的长子、后来成为皇太子的广陵王。
乱事平定后,中央为了对付河北、淄青的乱党残除势力、抵御西北边吐蕃等少数民族,以及巩固全国其他地区的统治,保证运河粮道畅通等需要、先后主动设置了三四十个节度使、观察使。可又怕他们走安禄山的老路叛变作乱、就派出大批宦官分头到他们的管区充当监军,形成了固定的监军制度。
唐史十二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