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

作者:Kerouac, Jack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2

顾文姬评分

4

1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旅途上内容简介

1951年4月,凱魯亞克完成了他的小說《旅途上》(On the Road)。他在三週內就完成了《旅途上》第一個版本,但這本他所謂「自我懺悔式的散文體」(spontaneous confessional prose)作品,也可以說是他用了之前七年間旅行的體驗,當然此刻他還不知道,這本書不只將從此改變他的人生,也將影響好幾個世代。但這本小說完成後,屢屢被出版商拒絕,形式上這本小說在當時被認為太過實驗性;內容的部份反而不是因為文中某些較況放的片段,而是對全書所瀰漫著一股對於弱勢階級與族裔的同情眼光。直到1957年,Viking Press終於買下這部小說,雖然出版社與編輯,要求凱魯亞克將全書重新修訂,將片章進行集中在書中較顯著的敘事線;但這本書出版後的熱烈迴響,在當時即很快地出現。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這本小說就此與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心中共振不已的種子,在當時埋進了文化的土壤裡。隨著這本小說以自傳形式第一人稱進行的旅途,主角Sal Paradise隨Dean Moriarty展開的橫越美國往來東西岸的旅途,至今還未休止。

登录查看更多

旅途上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Kerouac, Jack

Kerouac, Jack

到了194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場戰爭,從初啟戰端,發展到文明史等級的駭人可怖,又以長時間的僵持而讓人不得不去習慣麻木,終於隨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從人們的頭上投下,做了結束。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腳步漸漸得回到常軌,不過在這戰後的1940年代中期,常軌在哪裡?「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是一個複雜的混合體。這個名詞自1940年代紐約的一群人之間開始傳開。他們不約而同,也許又相互傳授地抱持著一種新的人生態度:原有的文化觀點在不久前發生的歷史事實面前,顯得天真得可惡;作為人的社會性框架,一樣顢頇痴愚,顯得虛假偽善。內在憤怒?是的。挫折幻滅?是的。他們還想著誠實找到真正面對世界的態度,不假裝還接受在他們眼中已破滅的主流價值戲碼,他們欠缺的是答案,但他們還懷抱熱情去嘗試任何可能的假設,無論這些嘗試合法與否:藥物、禪宗、性別跨越,甚至更明確的率性盜竊等等。The Beat Generation,這個字句一般認為是Kerouac首先使用,他曾隨口用這字眼來形容紐約街頭廣場上的年輕人,也寫下了同名的小說作品。Beat有「被擊倒」、「受打擊」、疲憊潦倒等意涵;但同樣也有音樂節拍的意思,在Kerouac某些語境裡,這個詞承接以上所有意含,但帶有狂歡燦爛的義無反顧快意。有一個字眼形容這群穿著深色服裝,對世事與規則保持冷漠忽視,但生活隨意叛逆的「垮掉一代」族裔:beatnik,這個詞一開始是帶著嘲諷的貶意,由Herb Caen在1958年4月2日,在《舊金山編年史》中首次發明使用,這個字由當時的熱門事件,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與「beat」兩字組合而成,形容他們的古怪,不近人間事理,以及暗喻與社會主義有某種親緣關係。不過這個字很快被當時轉換的風氣借用,beatnik成為一種典型,甚至是特定年紀與階層歡迎的典型,甚至在電視電影中成為一種典型化人物;有些文化研究者認為,馬龍白蘭度與詹姆斯迪恩被公眾認同的明星形象,就與beatnik逐漸成為一種次文化有關;不少文化理論學者認為,「垮掉的一代」是嚴格定義下的第一種次文化。後一代對前一代的定義,往往是最鮮明的定位,「垮掉一代」的beatnik,被後一代的嬉皮推崇,這群更具政治意識,穿著五顏六色,更張揚的追求自由族裔;一部分強化了「垮掉一代」的開創性,一方面也以對公眾放逐情感,代替「垮掉一代」的疏離壓制,踏出了下個是帶的步伐。「垮掉的一代」作為一群人,比較縮限地來看,是個文學團體,其中對詩歌形式解放的戰鬥,與比如《旅途上》幾近自由書寫的觀念,對線性敘事與結構鋪陳的抵抗,使得「垮掉的一代」,依舊在後現代文學中有著重要的位置。這部份的成就是來自作品本身的強度,這也表現出「垮掉的一代」另一種的複雜性,這些放浪形駭的罪犯,其實也都是來自中產階級家庭,有著文學精英創作態度與實力的作者。他們的複雜自然來自一種誠實的處境,但能引起一個又一個整代人的共鳴,則是因為那種被擊倒的疏離,與發現自我的熱情之間的拉鋸;對你我來說都很確實,只是這「垮掉的一代」作為先鋒,被擊倒的步伐雖然跌跌撞撞,但仍然以歡快的節拍,領著我們繼續往前走去。

Kerouac, Jack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