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内容简介
【本书目录】序自序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一 伟大的时代二 楚文化的胜利三 齐学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四 司马谈与封禅五 伟大的遗命六 天才的培养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代跋:“因为他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
热门摘录
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那一天是中秋的上午,我自己也觉得好笑。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原不足为凭,有时希望太切,就容易格外不满,又有时不免溺爱,也就有些过分的宽容。总之,写过的东西,颇有些象疮痕,非不得已是不大愿意再去揭开的。
出版说明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オ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虚和痛苦而已,渺茫和痛苦而已。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这个观点(李长之先生考订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引者按)没有引起反响,一九五五年一位叫刘际铨的人却抄袭全文在《历史研究》上以自己名义发表了。同期《历史研究》上还发表了郭沫若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一文,也持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的看法。
然而他对于孔子是仿佛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这是一般拘束于儒教思想之下的人所不敢的,他对于孔子,与其说赞成,无宁说羨慕,只是羨慕孔子的事业和地位而已。孔子在李白的心目中,远不如他所崇拜的谢朓(看本书第五章)谢安、鲁仲连(看本书第四章)。
在这种游侠思想里是表现着一种现实主义的,和儒家精神又正好作一个对照了:儒家叫人要名,他这里偏说用不着名;儒家说富贵如浮云,他这里偏说只要眼前富贵。
既然自负,于是有些事情,便看得很轻,什么也都可一笑置之了。即如李白对于痛苦,竟也一笑置之,所以他说:“自笑客行久,我行定几时。”(《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甚而对于性欲,亦儿熺视之,所以他说:“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春怨》)因此,他在这地方,显然和李商隐不同了。李商隐是针尖大的事情,也看着不得了;在李白这里,却是天大的事情,也看得不足一笑这种风度,我们就称之为豪气。
所谓“大力”,便也是“道”。这种观,我觉得乃是一种信仰的问题,并不是智识的问题。所以在李白,或者其馀的道教徒,凡是在世事上ー方面失望了,或受了压迫了,便以“道”为归宿;因为道”的力量是超乎现象的、超乎人的、超乎现世的绿故: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古风》
21:48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卖笑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肯来。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越女词》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李白晚年因为永王璘的事件几乎送了性命。
李白爱子在山东。
李白的“真”
“唐诗,晋字,汉文章”
这和李陵的遭遇:“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有多末相像!这又和司马迁自己为救李陵下狱,那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情况更多末如出一辙!叙到这种地方,那其中就有司马迁自己的血,司马迁自己的泪了!
假若不是处在一个严刑峻法的时代,司马迁也不会遭这样奇惨的命运。 猜忌和刻薄,几乎成了刘汉家传的法宝。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中间经过文景,面目虽异,骨子却都太相像了!黄、老之学,也不止文景为然,高祖是序幕,武帝是馀波,统统有黄、老精神在。说穿了,黄、老精神也不过四个字,这就是“外宽内深”而已,也就是表面马虎,与人无争,内心则十分计较,得机即施毒手而已。在这种太极挙式的社会中,最吃亏的,当然就是一般太直性、太热情的诗人,像司马迁了。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