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新课型

作者:郑金洲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5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课改新课型内容简介

近几年,作者一直比较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比较留意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课堂的看法与相关的实际行为。作者总觉得,相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迈得太小了,走得太慢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推进的力度和深度。虽然此次课程改革扩展了原有课程的含义,使得课程不再限于原有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参,但课程就其核心来讲,主要指的是学校活动中的内容成分,而任何内容都需要借助恰当的形式来表现。形式表现不当,完全可以遮蔽内容的光彩;反过来,形式表现恰当,也完全可以彰显内容的光彩。相对于课程,课堂就是其表现形式。从当今来看,课程已初显其文化形态,而课堂的新文化特征还处在呼之欲出的状态。新课程的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实践第一线的老师们对这些理念已不再陌生。但课程理念并不等同于课堂理念,课堂理念也不等同于课堂实践。明确新课程理念,让老师们接受这些理念,只是课程改革的起步。接下去的任务要繁重和艰难的多。作为专业研究者,既要引导老师们实现从课程理念向课堂理念的转变,更要为老师们提供可以在课堂上操作新课程的范例与模式。可以说,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其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应逐渐转向课堂,转向教师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基于这种认识,作者编著了《课改新课型》这本书,目的在于为老师们提供一些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新形态的参照。这些课堂教学形态,仅仅是课程改革中课堂的基本反映,远不是其全部。老师们在阅读当中,应着力把握其义,而不是仅观其形。如果能在这些课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出新的形态,那就再好不过了。

登录查看更多

课改新课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郑金洲

郑金洲

郑金洲:男,河北泊头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出版有《教育通论》、《中国教育学百年》(合著)、《教育文化学》、《教育碎思》、《教师如何做研究》、《多元文化教育》、《文案例教学指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合著)、《校本研究指导》等几十部著作。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郑金洲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