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摘录
想象力创造的东西,也同白日梦一样,乃是儿童游戏的继续和代替。
多 但是,美国社会虽然看上去似乎已从某些往日盛行的。禁例和限制中挣脱出来,过去的阴影依然存在,并且时时斯 影响着人们对“性”的态度。
如上所述,弗洛伊德对“性”的题的重要发现已遭到世人的割(或断章取义)。精神分析学虽然在美国较为盛行,但多数人所接受的是他的悲观主义。至于他所珍视的利比多(原欲)理论,即便未被新出现的诸弗洛伊徳学派所抛弃,也已久遭冷落。
我们的非理性反应,我们对理性的无理抗拒,至少部分得自于我们童年的无知和我们当时的无限迷惑。既然我们的童年具有这样一种“固置’( fixation)作用,为什么我们不应该予以特别的关切,争取对它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呢?
因此,真正与游戏相对立或相反的东西,并不是“认真地做事”,而是“现实”。当然,尽管儿童在感情上对这个游戏世界十分专注,但仍然能把它与现实世界很好地区别开来。只不过他想象中的种种物体和景致都是从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中借用而来的。儿童游戏与现实的这一联系,也正是它同“白日梦”的重要区别。
换言之,他只不过是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他所创造的是一种空中楼阁或我们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我坚信,人类中绝大多数都在制造自己的日梦,只要他不死,这种活动就要继下去。这样一件事情实,已被人们忽视许久了,对它的重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估计。
成年人就不同了,一方面,他知道自己不应该迷恋于游戏或沉溺于白日梦,而应该努力在现实世界中争取成功;另一方面,对于导致他做自日梦的许多愿望,他又必须尽量藏匿起来。他对自己的许多幻想总是感到羞耻,视之为孩子气的东西,所以总是加以抑制。
那么白日梦究竟有哪些特征?首先可以肯定,幸福的人从来不去幻想,幻想是从那些愿望未得到满足的人心中生出来的。换言之儿未满足的愿望是造成幻想的推动力,每一个独立的幻想,都意味着某个愿望的实现。
从另一方面说,任何一种本能从来都不是 一种瞬间即逝的冲力,而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但是,如果它 的冲击不是来自机体外部,而是来自机体本身,那么任何逃避行为都不可能将其消除。因此,为了把这种来自本能系的激区别出来,我们最好称之为“需要”。凡是能消除这种“需要”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满足”。“满足”只能通过当改变内在“刺激源”而达到。
最主要是,本能的刺激(需要)会迫使神经系统抛弃其避开刺激的最终意图(或目的),因为这种刺激总是源源不断地到来因此,我们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步的真正动力是本能(内在需要)而不是外部刺激。正是这种动力,卓有成效地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它达到现有的高水平。
对这样一些活动,我们可称之为本能的变形式,即本能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态形式。我们目前所探讨的,则是性本能的蝉变形式,因为性本能是我们最熟悉的。观察表明,一种本能可以经历下列蝉变: 通过颠倒,转变为其对立面; 回返到主体自身; 抑制; 升华。
它们从主动向被动的反向转变,以及它们向主体自身的回返,事实上根本或从来就未涉及本能所具备的全部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来,它的较早阶段上的主动趋向,同较晚阶段上的被动趋向总是并列存在的,尽管它们的变形极为强烈。因此,对于视淫本能的唯一正确描述乃是:它发展阶段上的所有阶段,包括它朝向自身的性欲,它的初视阶段和它的最终的主动形式或被动形式,都是同时存在、一起发展的。
如果我们着力强调物质的本性,就有可能说,自我主体相对于外部刺激而言是被动的,而相对于它自己的本能来说,又是主动的。主动与被动间的对立,在后期和男性与女性间的对立相结合(或携手)。 对于“男性ー女性”间的对立来说,除非上述接合发生,就没有心理学方面的意义。主动性与男性的融合,被动性与女性的融合,往往被我们认为是一种生物学的事实,但它并不象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永远不变的和唯一的事实。
“爱”起源于自我通过获得“器官快感”来满足其自身性欲的能力。开始时是自恋式的,后来便转向合并到自我之中的“对象”,现在则大大扩大,表示自我的一种动态的追求一一对那些可感为快乐源泉的对象的追求。
这第二种条件就是:凡纯浩善良的女子,对他们均没有爱情的魅力,情爱的诱惑力永远来自那些贞操可疑,性生活不太检点的女子。
对以上所描述的,是关于一个女人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这些男人的热恋对象。以下要谈的,则是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恋人,综合起来,也有以下二种情况。 正常人一般看不起放荡不规的妇女,他们敬重的是贞洁的女人。然而奇怪的是,这种人的态度却恰恰相反。对他们来说,女人越是轻浮淫荡,就越使他们爱得发狂。
二、在这类人的性格中。最使人惊奇的是那种渴望成为其爱恋对象的拯救者的欲望。他们坚信对方需要他,认为假如没有自己的支持,她们一定会出错。
在清晰的意识看来,“拯救”爱人的动与支配着这个人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的幻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和确定的关系。即便有关系,也是一种松散的关系。
母亲给了自己以生命,他报答时又还给她个生命,而且是一个与自已相似的小孩。做儿子的力求让母亲生一个象他这样的孩子,以示感恩图报,这就是这种“拯救”的本质。在这样的拯救幻想里,他无意中已拿自己代替了父亲,在他期望着“自己做自己的父亲”的时,他的所有的天性、爱悦、恩情、欲求、自尊、自重和自立等,统统都得到了满足。在这样一种“含义转换”里,就是连“拯救”中的危险意味也不曾失去。
这就是说,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他的情欲在意识里可能仍然会依附于乱伦的对象,或者说,可能仍固置在乱伦的幻上。这样一种发展的最终结局,有可能是“彻底的阳萎”。
在前一章中我们曾提到男孩的一个幻想,即把母亲降格为妓女的幻想。其动机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代表着(至少在幻想中)在爱情的两个源流之间架桥的努力,这就是把母亲的形象降格,以便使她可以成为肉欲的对象。
在我看来,女人的爱情生活之所以需要犯禁气息,与男人需要降低性对象的身份是一样的,二者都是在社会伦理的令律形成之后,性成熟与性满足之间长期作用之后达到的一种结果,它们都是用来克服由于情与欲结合不良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性无能”的。然而同样的原因在男人和女人却有不同的结果,展示出两性之间在性行为上的差异。
不难明白,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这就是说,要想使原欲保持较高的兴奋度,某些阻碍是不可少的。历史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每当那种能够阻得人们获得满足的自然力灭绝时,人们便设法建立某些人为的或习俗的阻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
当性欲畅行无阻地得到满足时(比如说,当一个古老文明建立起的禁制被废弃时),爱情便开始变得无价值,人生也变得空虚起来。渐渐地,人们便不得不重新发展出一种反向作用,以便挽救爱情的情感价值。正是根据这个道理,基督教文明中的禁欲倾向才大大提高了爱情的精神价值,这是古代的异教徒所不能得到的一种最高贵的爱情。它扎根于苦行僧式的生活中,通过终生与原欲之诱惑作斗争而获得了自己的价值。
科学的目的不是对人们提出警告和安慰,但我本人却不得不承认,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应当建立在一个更加广大的基础上,或许,人类在其他方面上的发展是能够解决上述冲突的,这也是我所希望和祝福的
我们知道,在我们生活的文明社会中,男在追求女人时,对她是否是一个处女,总是十分关注的。这种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似乎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和勿需证明的事情,所以一旦被问到此事的原因时,便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其实,人们这种想全部占有一个女人的愿望,实乃是一夫一妻制造成的一种习惯观念,也是这种制度的本质所在。
事实上,它乃是“不可杀人”这样一个禁令的基础,代表着对原始人的渴血情操和杀人狂欲的禁止和防备。处女禁忌,还有处处可见的月经禁忌,都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原始人面对着这种月月必来的神秘流血现象,免不了会怀疑有什么东西在残害她们。
我相信,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本是性冷感的一个变种。它与一般女人的性冷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女人纯粹是一种性冷感,她们胸中那股憎恨力量只是不自觉地压抑着她们对性爱的激情,但从来不曾公开表示出来。
我相信,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本是性冷感的一个变种。它与一般女人的性冷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女人纯粹是一种性冷感,她们胸中那股憎恨力量只是不自觉地压抑着她们对性爱的激情,但从来不曾公开表示出来。病态的女人却把爱和恨两
虽则如此,但由于考虑到性间在性需要方面的天然差别,对男性在性方面的偶尔越轨并不苛责,这实际上等于承认男子在性道德上的双重标准。(男女在性这个问题上,显然也有着很大的不平等,女人性交的次数多就是淫荡,而对于男人似乎成为一种“荣誉”)
性爱与文明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