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引论
民间文学引论内容简介
对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当我们在进行田野作业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对方说:“我没有文化……”这说明相当部分民众,也包括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文字的权力化’表现出了一种不争的历史事实,更有甚者,它还成为社会价值体现中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区分/排斥’关系,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当作‘文盲’,那些无文字的族群、农民、妇女等,在历史上大都被视为‘没文化’人群。”其实,在广大民间,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区,流行着无边无垠、无须借助文字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音乐、歌唱等“口传文化”(oral culture)。这类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有着同等的地位。
热门摘录
索绪尔自己的类比是:犹如称为‘象棋’的那套抽象的规则和惯例与真实世界中人们实际所玩的一盘盘象棋游戏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与其说民间文学是“语言”的,不如说是“言语”的,即具体的语言行为的。
化生万物型故事可能是最早形成的故事类型,其起点可能是对图腾物祖先的有意识丧葬,与神秘的灵魂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有意识丧葬起于对图腾物、祖先等的灵魂需要安抚的认识。这是解决图腾物、祖先的灵魂到哪里去的问题。图腾物、祖先的躯体与大地融为一体,便认为它们的躯体已经化成了大地上某种自然物,它们的灵魂便依附在这些自然物上。生命于是由一种样式转变为其他的样式了。这种生命样式的转变都表现为神人化为大地万物,显然是对本民族始祖创世伟业的热情歌、,是对本民族历史的终极想象,进而肯定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地位。
“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自然物“是“有灵的”这一伟大的判断建立以后,原始人便进入神话思维的阶段。
将儿童故事编启蒙教材始于明代。明代万历年间萧良编有《蒙养放事》,后经杨臣锋增订编就《龙王鞭影》,其中收入了《西山精卫》、《湘妃泣 竹》《羿雄射日》等童话故事。明代程登吉所编《幼学琼林》也收入《月星蟾蜍》《夸父追日》、《干将莫邪》、《狐假虎威》等童话故事。这两本启蒙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童话归属儿童的观念开始确立,童话的发展越来越近儿童的立场。 民间文学引论 204
民间文学引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