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作者:许倬云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4

248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内容简介

这本小书包含了两个部分:五篇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是1987年6月下旬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讲演。另有四篇是1985年在清华大学的讲演,附属在沈君山兄所授的通识课程内,其内容则是讨论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及其未曾在中国发生的一些讨论。至于附录一篇,则是用突破与转化的观念,比较几个古代文明的发生,作为上述九篇的背景资料。
书中这几篇文字所论,大致反映我近两三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番省思。既是个人的观点,自是解释多于叙述及分析,也自然不能与别人的看法完全一致。每个史学工作者,隔几年有番省思,至少有且于梳理自己的思路。再隔几年,我的观点必然会有改变,因此,这本小书也不这是一已心路历程的里程碑而已。称不上定论,理淡到成熟。只盼过几年之后,自己会有更为周全的诠释,代表另一阶段的了解。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商代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形成了中国很大的特色,中国的扩大政团遂是以亲缘的团体扩大的。反映在词汇上的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的扩张可以造成普世性的帝国,而这个普适性的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 照理说,亲缘系统的排他性是很强的,但是我们可以超脱这种排他性,而产生“民胞物兴”,“民吾同胞”的观念。

两河流域是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为什么我们用“美索不达米亚平”这几个字呢?这个是水中央,这两条河上游发源很近,中间下面稍微远一点,更下游又接近以致竟合成一个三角洲,中间这快就成为美索不达米亚。

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对抗过程中,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具有特别的功能。又因为文官制度选拨的背后是一大群社会精英,他们受过专业训练,等着出仕,但能够出仕这往往只是其中少数,而未出仕的人仍留在社会的一端,站在儒家意念的立场,监督政府的作为。 但倒过来讲,文官体系固然有制衡的作用,但也会造成社会上的特权阶级,享有比他们人数比例更为巨大的社会权力。

中国的思想形态中,注重延续,而不主张断裂与对抗。延续的思想见于天人之际、世代之际、阶级之际、城乡之际及社会关系。

总结言之,中国的思想形态中,注重延线,而不主张断裂与对抗。延续的思想见于天人之际(兼指自然与人,及神与天之际)、世代之际、阶级之际、城乡之际及社会关系,都可觇见,两偶之间,由一端至另一端,其递换为“渐”,而不为顿然的断裂。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许倬云

许倬云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求古编》《寻路集》《万古江河》等。

许倬云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