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童女之舞

作者:胡因梦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60

顾文姬评分

5

10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死亡与童女之舞内容简介

自然是不需要質疑,也無需解答的,但是誤入迷途的人類,卻需要層層的探索與揭露,才能回歸本初的面貌。童女的誕生,象徵著母體的大死;生命最深的意義,就在自我的死亡中。
《死亡與童女之舞》,書名源自舞蹈家鄧肯回歸自然之舞的詮釋,是胡因夢歷經半生的探索與跌撞,親筆撰寫而成的自傳。她以自省言語,細密精確的敘述方式,勇敢而真實地揭露了成長的歷程,堪稱一幅呈現人性深刻內涵的「心靈地圖」。
作者集美麗氣質與才華於一身,本書從她父母那一代開始談起,直到她長大成為演員、作家、譯者,最後蛻變為身心靈的探索者與治療者為止。書裡生動的描繪了她的童年經驗、兩性關係、各種因緣的生滅,以及對大環境的宏觀與反思。讀來有一股逼近自己,近乎死亡與再生的衝擊,令人欲罷不能。是近幾十年來最好看的一本成長與自療的傳記。
作者相信──「唯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觀察和思維,一種與以往完全逆向操作的教育方式,才能喚醒人類,產生意識的變革。而這項艱鉅的工作,只有從自身的轉化做起。」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地爱,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

我发现性对女性而言确实是亲密的起点,为了那份迷人的亲密感她开放自己的身体。对男人而言性却是亲密的终点。男人(非心灵取向的)似乎很难把女人视为一个完整的实体,他们不是在对一个生命做爱,而是对某个局部的器官做爱。此外他们的征服欲和自我肯定的驱力其实远远凌驾于性能量的排泄欲望。

……接下来我要问自己的问题则是:什么才是爱的教育?我所能领悟出的答案是:尊重她、给她试误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性和空间、交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当她被这个荒谬的世界熏染时,协助她找回清明的自性;当她跟着众人一起颠倒时,协助她从倒立的状态回归正直;当她叛逆时,要为她指出叛逆之中虽然有某些洞见,但毕竟不是完整的认识。教育真的不是理论,你必须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注意自己的反应有没有伤害到孩子。……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简单,他就能了解错综复杂的人生。但我们的起步就是复杂的,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简单。”

理想主义就是被我们合理化的一种贪念,愈是合理的贪念愈不容易被察觉。

1.企图说服别人和证明自己的见解正确,背后的心态只不过是虚荣和自卑罢了。 2.人心是本自具足究竟圆满的,但是文明与文化的扭曲发展,却在人们的心田中种下了四分五裂的理想,教条,禁令,意见和种种的观念;人性中的暴力与异化倾向,就是由这些被视为正常的自我制约所孕育成的。

三从四德和忠孝之道是威权的一方编织出来的骗局和陷阱,也是一个不假思索的程式和限制双方成长的禁令。权威的一方在这个禁令下可以尽情地停止成长,巩固自己的旧习气,下一代如果对人性和心理欠缺洞察,一定会被这些腐旧的习气熏染、洗脑,恶性循环地继续活在萎缩、自保和不安的病态中。

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种种的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地活出自我,可不是一朝半夕能达成的;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诚实以对和勇敢的叛逆。

人的许多暴力行为都是从恐惧、自卑和无力感所发出的“渴爱”的呐喊。

动物只有两种反应,一是攻击,二是逃亡;这两种反应的背后都是恐惧,如果人类想解除动物的攻击性(也包括人性中的动物攻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呼吸,保持心情的平静。

当我们努力在修的时候,心中其实充满着想要变成某种理想状态的欲望,这份欲望的本身就会令我们原地踏步。

只有恨的本身才是毁灭者 人即使拥有再多无知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

情绪能量必须在每个当下透过不谴责、不压抑的观察,将它完全燃烧、释放,如果一味地压抑和累积,一旦爆发出来,就是对人对己的重大伤害。

追寻的本身就是在脱离事实的真相,虽然追寻也能带来希望、快感,追寻也能满足自小就有的征服欲,但追寻毕竟投射了时间感和未来的幻觉,故而忽略了当下的真相——真相包括内在与外在的种种情境,亦即内心或意识里的思想、情绪和身体的觉受,以及外在发生的事和各种关系的互动。

爱与理解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我当时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人生活在相对世界里,其实随时都在面临抉择,但只有在无所求的时候,正确的答案才会浮现。这个关系令我认清了真理的危险性——人格不成熟的人很容易就会把无拣择的觉察或不二论当成是一种借口,随时合理化自己的依赖性和惰性,而忽略了每一个自我真相。

黑格尔曾经说过,你无法质疑知觉,因为你唯一拥有的工具便是知觉。

人即使拥有再多无知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

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化,我后来发现只要自己的气血循环好,自然就会有喜悦的幽默感,那时人与人之间的界分变的非常薄弱,情感或情绪能量的交流是自然通畅无阻的。但如果自己的身心状态并不畅通,那么即使戴上滑稽、诙谐的人格面具,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仍然是僵固而结晶化的。也许是先天的神经系统特别敏感,也是是成长历程比较艰辛,要我完全放松并不是易事。

我们理想中的异性特质其实是对自己的阳性面向的期许。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发展出爱的能力、同理的能力、慈悲的能力,但有时我们不由自主就会表现出暴力、不耐烦和苛求,或是自虐式的表达自己的欲望,所有这些习气都会阻碍我们爱的能力,因为爱的能力无法跟恐惧或不安全感并存,无法跟占有和嫉妒并存,无法跟内心的冲突矛盾并存。

传统的宗教组织传递了一个非常错误的讯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才是神圣的,自了汉只不过是焦芽败种。受到这个错误信息熏染的人,往往热衷于利他济世的工作而忽略了自我认识的重要;真相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即使从事利他的工作,骨子里也可能只是把权利欲或其他欲望包装成神圣济世的外貌;这样的人只可能剥削他人而不可能带来任何提升。所以克氏一再提醒:你就是这个世界;如果每个人对于身心的认识能清楚一点,这个世界就能进一步地觉醒一些。个人的解脱之道即是利他的菩萨道;自、他根本是不二的。

每当我的精神感到自由、独立,肉体的活动量大的时候,自然生起欢愉的感觉,吸引人的应该是那股开阔的能量吧!

我的自我害怕被拥拥攘攘的人群淹没,害怕曾为人伦体系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于是不断地挣扎,不断地抗拒。

...那份洒脱与童真仿佛来自内心的一份和解。也许是长期游走于文明原始之间,对于人类作茧自缚的虚饰已经了然,心中的二元性也就统一了。

与其说是传统束缚了女人的发展,到不如说是女人心中的恐惧裹住了自己的脚。同样是上一代的女性,一位被丈夫抛弃了之后并没有否定自己的潜能,反而发展得如此独立与完整;另一位却在麻将桌上消耗了大半生的创造力。

奇特的是,面子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或形象,为什么我们会把它当真,甚至不惜牺牲性命来护卫它?是不是因为人心之中都有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倾向?然而这份自卑必定是从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而来的。

我的神經系統需要一個可以放鬆,可以邋遢的外在之家,但我更需要一個不必向世人交代或求得贊許的內心之家.我心中嚮往的其實是波西米亞式的另類生活,而不是達官顯燿家中少奶奶式的生活.當然做這樣選擇的人必定有自己的因因果果,外人是沒有資格論斷的.一個人,尤其是女人,若想在衆說紛紜的影響下,穿透種種的虛榮, 投射, 幻想与憧憬,充分地活出自我,可不是一朝半夕能達成的,這裏面需要太多的誠實以對和勇敢的叛逆.

性子很急,脾气又大,知觉过度敏感的后果往往是承受力不够

智者说得对,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地爱,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我幻想中的李敖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又超越名利的侠士,而不是一个多欲多谋济一己之私的“智慧罪犯”。于是我暗自在心中打定了去意。

死亡与童女之舞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胡因梦

胡因梦

胡因梦,台湾演员、作家与译者、“身心灵课程”引领讲师。又名胡茵梦、胡因因、胡因子,1953年生于台中市,12岁以前的童年生活都在台中度过。1971年考进辅仁大学德文系。20岁主演《云深不知处》,从此展开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演出过《梅花》、《海滩上的一天》、《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等四十余部电影。35岁之后,完全停止演艺工作,专事有关身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议题。著有《胡言梦语》、《茵梦湖》、《古老的未来》、《死亡与童女之舞》,译有《般若之旅》、《超越时空》、《克里希那穆提传》、《点亮自性之光》、《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悦》、《不逃避的智慧》等书。

胡因梦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