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内容简介
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著。他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干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韦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着》;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乎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书,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赳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彰显先生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国学大师,更是华中师范大学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学者。
热门摘录
就尽快报价
综合我国古代文献,从其内容的来源方面进行分析,不外三大类:第一是“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オ是“著作”。第二是“编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第三是“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三者虽同是书籍,但从内容实质来看,却有高下浅深的不同。
东汉熹平三年(公元一七四年)…当时汉灵帝吩附蔡邕等写好上石。其所写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五经,《公羊》、《论语》二传。刻成后,竖立在洛阳太学(当时最高学府)门外…魏明帝正始年间(公元三世纪初),又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二种,称为“三体石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九世纪中叶),也在长安太学用楷书写刻了十二部儒家经传(《十三经》中无《孟子》)。
中国文献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