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作者:宇文所安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6

顾文姬评分

5

32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内容简介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是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任何有关中唐的描述都追溯到韩愈这位讲故事的能手,他的文学和文化史叙述造就了所有后来的叙述①。(①:“中唐”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始于明初,最初是用来指安禄山叛乱(八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或杜甫之死(770年)的诗歌史;也就是说,“中唐”的开端在何处取决于文学史家如何来结束“盛唐”。然而树立起以李白和杜甫为核心的盛唐诗的形象,则要归功于韩愈及其他中唐作家的创造。)

只有在中唐我们才会遭遇到这样一种新观念,即诗人可以通过一个地方进行不同凡响的描述来“占据”一个地方。假如诗人通过文字体现了一个地方,别人就不会再去写它了;他们会意识到,对这个地方的再现已经成为某一个诗人所特有的了。 如果说实际的占有是昙花一现的话,那么对某一地方的诗性拥有则反倒有可能是永久的:“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所有后来的游人,都会发现前人的诗篇在此地留下的印记,而且都会通过前人的诗来体验此地。永远占有一个地方,只有通过文本才能实现。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后应聘哈佛大学,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研究兴趣主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比较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国文论》《他山的石头记》等。

宇文所安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