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摘录
要降服欲念,必須修習觀想死尸。深深洞視身體腐爛的九個階段,從氣息停止至白骨化為塵土。 要降服嗔怒,必須修習觀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們明了自己心內嗔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導致我們嗔怒的人。 要降服貪慾,必須修習觀想無常。這樣的觀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萬象的真相。 要降服散亂,必須修習觀想氣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夠時常修習此四種觀想,你必定可以證得解脫和徹悟。
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发生的一切。 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
正道: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
我們的愛,是應該給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平和和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愛存在戰友的事情,我們便沒可能給他們帶來平和快樂。相反我們只會令他們被困。這種愛不愛是一種牢獄。等我們所愛的人在無法覺得快樂時,他們便會想辦法釋放自己,以重獲自由。這種愛一會因而逐漸變為憎恨。 假使你想你所愛的人快樂,你定要去學習瞭解他們的苦惱期望。當你瞭解他們,你便可以幫助他們紓解苦惱和達成願望。這才是真愛。 如果你但是要他們跟隨你的意願而忽略了他們的需要,這便絕不是真愛。這只是佔有和支配別人的慾望,以及試圖滿足自己需要的錯誤途徑。
一个人一旦被某些学说教条绊着,便失去了全部自由。如果一个人偏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会认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见。纷争与冲突全部都由狭窄的眼光和见解产生。它们可以无止境地扩大,浪费宝贵的时间甚或导致战争。对见解的执着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被狭见捆绑着的人是无法把真理之门打开的。
”唯一不会褪灭和产生苦恼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得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慈悲和已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悦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悦。比丘们,精进地修行吧,那你们便会证得真美。“
”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修禪觀空,就是細觀五蘊,以能體悟它們非我、非屬于我和非與我互存其間。一旦破除了這三個妄見,我們便可以體驗到‘萬法皆空’的實相真性。
人的基本元素是五蘊。色相不含藏自體,因為色相不能獨立存在。色相之內, 有受、想、行、識。感受中有色、想、行、識。其他三蘊,也是同一原理。沒有一蘊是具有個別自體的,五蘊互相依存。因此,五蘊皆空。 六根、六塵和六識也全都是空的。每一根、塵、識都有賴其他的根、塵、識才能存在,沒有一根、一塵、一識是有獨立個別的自性的。 此是,故彼是,一切世法都是互依而存。因此,一切法皆空。“空”之義,是指空無獨立的自性和個體。
如果生死轮转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跳出轮转呢? 生和死也都只是无明所生的意念。超越了生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无止境的轮转。
个别独立的自性是什么?它是全不依靠其他元素而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一法是不依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没有一法具备独立的自体。这就是“空”的义理,就是指无自性。同样五蕴互依互存,因此五蕴皆空。 波浪起伏,海水依然。虽然波浪升起后又成为过去,但如果它们明白它们是水,他们便可超越生死的概念。那时,他们便不再担忧,惧怕或因生死而苦恼。
But the truth is the truth whether anyone believes it or not. Though a million people may believe a lie, it is still a lie. You must have great courage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 truth.
比丘们,第三发音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求任何的事物。为什么?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有趣追逐另一法。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修道者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互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何能舍此逐彼?生死之内有涅槃,涅槃之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不是个别的实体。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追求涅槃,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相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他体悟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
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个小时都活在专注觉察之中,心念永远只投入目前这一刻。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大意糊涂。如果是这样活着,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我们没有全面去经验生命,因为我们的身和心都没有投入此时此处。
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
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致迷失于欲望、嗔怒和贪爱之中。
比丘们,深入细看这碗,你们便可以见到整个宇宙。这碗里蕴含着整个宇宙。只有一样东西是这碗里所空缺的。那就是个别独立的自性。个别独立的自性又是什么?它是全不倚靠其他元素而可以独立存在的自体。没有一法是不倚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没有一法具备着独立的自体。这就是「空」的义理,「空」是指空无自性。
佛陀说:“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他知道宗教的探索并不只限于研读圣典,而是要兼顾禅坐静思的修习,才能达到心智的解脱和释放。
“瞿夷,”悉达多喜欢这样叫耶输陀罗,“或许你也应该习禅。它能使你心境平和,又能令你持续工作更长的时间。”
他静坐着,细心地欣赏和倍养那份初踏入森林便已察觉到的自由解放感觉。 空并不再是指甚麽都没有的空间,也不是一般的所谓意识。所剩下来,就只有‘能思’和‘所想的’。因此,解脱之道就是要超越全部思想,能所两亡。 他全没犹豫地以禅定来滋养身心。就这样,一种自在和安稳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完全没有刻意远离或逃避感受和思想。他只是留意着每个感觉和念头的生起而予以细心的观察。
他微笑着,抬头望向一片倚在蔚蓝天空的毕波罗树叶,它那摇拽着的尾巴就像在呼唤着他似的。深深的望着树叶,他很清楚见到太阳和星星存在其中——没有太阳,没有光和暖,树叶是无法生存的。这是这样,因为那是那样。他又见到泥土、时间、空间和心识一全都同时存藏在树叶里面。其实在那一刻,整个宇宙都存于那片树叶之内。那树叶的实相简直就是一个奥妙的奇迹。 见到所有现象的互依性,悉达多了悟到了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无我这两个原理,就是开启解脱之门的锁匙。
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面起伏,大海本身是不落生死的。只要波浪明白它们其实是海水,它们便可同样超越生死,不再惧怕,而获到内心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乔答摩自己也超越了生死的罗网。他笑了。他的微笑就像深夜里绽开的花朵,发散着一环荣光。 没有了解就没可能有爱。
其实苦痛并不是宇宙的真性,苦痛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所产生的效果。
“比丘们,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一个艺术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美丽,什么也都可以被视为丑陋。一条河、一片云、一片叶、一朵花、一线阳光或一个金黄色的下午,全都具备不同的美。我们身边的金竹也非常美丽。但也许没有任何美丽会比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个男人动心。如果他是被美色迷倒的话,他便会失去道业。
“生、老、病、死都在每人的生命里必然发生。我们必须每天都在生、老、病、死上思维反省,以使自己不会在欲海里迷失。反之,我们要创造充满平和、喜悦和自足的生命。一个证道的人会用平等心对待生、老、病。所有法的真义就是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无增无减。”
”你应该像照镜子一般对待你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言语。“
故道白云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