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
万物内容简介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热门摘录
……(中国文人)很讲求文化素养,清高无匹,绝不以艺事为生。由于鄙薄绘事技艺专门训练,认定业余的逸笔草草才是最高境界。所以一些花草植物、几种特定的母题,因其具有象征寓意,表现相当简单明确,特别受到欢迎。画谱就很适合了这种需要。而梅兰竹菊,山水竹石,经过画谱中的总结提炼,成为了一套易学好用的画法。文人画由此也走上了模件化之路。从推崇天然原创,至隔离专门职业,再程序化描绘对象,高雅的文人画,走到了其鄙薄的反面。……
作为许多欧洲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公共广场,在中国都城严密的网格模式中并不存在。
在中华帝国,物品的华贵与其广泛的使用并不相互排斥。
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制造与使用的餐具都是成套的。商代的青铜礼器就组成套件,汉代日常使用的漆器也是如此。……餐具的成套使用强调了饮食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性质。
收藏珍贵古物的人并不限于历代君王。在很多汉代贵族墓葬中,随葬品不仅有同时代的珍宝,而且还能发现早于下葬之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青铜器与玉器。它们的美可能是主人想要永远保有此类物品的理由之一,但却不是最主要的理由。这些物品礼仪上的功能及其作为古代文献和家族传统信物的意义,或者纯然就其质料本身的价值而言,都远比它们的美感品质更为重要。
然而,尽管工匠们始终不渝地追求更高程度的标准化,且已达到了模件及其组合单元的完美一致,书法家们却一直都在做着相反方向的努力。他们有意识地开拓书迹在无意识中显现的种种变化,试探新的形态,寻求新的样式,研究前代大师的发明,补益他们的创造并加以阐释。一代接着一代,无数的实践者建起了日趋复杂的大厦,那正是中国书法伟大的传统。
任何一个中国人用毛笔写字都要做一个接一个的美的决定,其目的是要追求和谐。
专业人员与多面手的二分法似乎是中国社会史中的永恒旋律,在现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充当多面手,指导着专家们如何工作
兵马俑自重建天日以来,为改变陕西省的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显然,这支大军履行其使命是无需被人看到的,就像人体内的器官一样,只要存在于此就万事大吉了。
在秦国,民事管理和军事组织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秩序之下。
用雕像代替活物,用陶制品代替青铜器,并且将坟墓设计为房屋的式样,其中显然包含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所有这些都将坟墓变成一个现实世界的复制品和模型。坟墓再现了现世的生活,并将其理想化,使之永存。通过制造现世的模型,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间的坟墓设计者创造了中国艺术中最初的天国乐园。
这一点有铭文作证。宫廷作坊的师傅常把自己的名字戳印在砖瓦上,有几个名字在秦佣身上也有发现。这说明兵马俑大军的作者并非雕塑家,而是懂得如何生产陶制建筑部件的陶工。
用机械的手段大致成形,再以手工个别加工,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典型特征,事实上,也是中国美术的传统。
用图解的方式描述特定的生产过程,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诸如棉、盐、茶、纸和墨的生产也有很详细的图谱。这种类型的早期图谱是皇帝钦命绘制的说明水稻种植和丝麻纺织过程的《耕织图》。……重在赞美仁君治下的耕织之乐。图册之目的是表现一群快乐的公认在惬意的环境中工作,而不是阐明生产技术的细节。
情况确实相当复杂。我们遇到了四个明显不同的等级衡量标准:(1)在栱的截面尺寸中得到的八个“等”;(2)一系列复杂程度依次递增的四至八铺作的斗栱;(3)四种依据功能和地位分成的建筑类型;以及(4)面阔间数由一至十一不等的建筑规模。 按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计量单位记述尺寸是中国建筑学上的一项基本原则。
……这种精确详明的表述,体现了《营造法式》如何将人工和材料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衡量,目的在于进行一种将这两套系统完美交织在一起的有组织的生产。 从历史角度上说,《营造法式》的编纂政治大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的社会改革余波未息之际。王安石的目的在于使国家的财政管理归于健全,其中包括致力于监控并削减公共建设的开销。通过规定度量和工时的标准,《营造法式》为这个目的做出了贡献。
模件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其组件的可置换性。
万物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