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

作者:易中天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0

顾文姬评分

5

6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帝国的终结内容简介

中國的帝國制度由泰始皇開創。直到1911年的武昌首義,帝國制度隨著大清王朝的一起倒下。 問題是,帝國制度為什麼會亡?帝國制度果真就一無是處嗎?如果當真一無是處,它為什麼會被創造出來,會被我們民族認可,會延續了那麼長的時間?

我們要反省的不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個帝國制度,是帝國的邏輯與命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权力是一种“非典型暴力”。它并不需要动用暴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实现依靠暴力无法实现的目的。唯其如此,社会支配资源和分配财富的方式,才终究要从使用武力(典型暴力)走向使用运作成本较低的权力。而且,正因为权力是一种“非典型暴力”,所以,在帝国时代的所谓“承平时期”,就会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情调和安定祥和的氛围。

冶炼、制盐和铸钱,是当时的三大暴利行业。

汉武帝和他的先辈们在打击民间资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解除民间武装

帝国是典型的权力社会,而权力社会是从武力社会过渡而来的。

董仲舒与汉武帝一拍即合,却因于一个更重要的共识,那就是:统一的帝国应该有统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种蕴含着社会理想的政治伦理哲学。按照儒家的学说,理想的社会应该既有秩序又很和谐,既有等级又有诗意。这其实也是帝国的理想—— 天下一统,井然有序,安定祥和。当然,儒生可能更看重“仁爱礼让”的诗意,帝国则更看重“君君臣臣”的秩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共同把儒学当作旗帜和招牌。

正如顾颉刚先生《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所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帝国制度靠独尊儒术得以延续,也将因罢黜百家而丧失活力。“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于右任语),诚哉斯言!只不过这笔账要到很久以后才会得到清算,而且得由大清帝国来埋单。

实际上,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人治未必就不好。只要那人是“治人”,效果可能比法治还好得多。 帝国时代却不能再靠人治,因为帝国是完全的、成熟的国家形式。国家与氏族有三点不同。第一,氏族按照血缘来划分族民,国家按照地区来划分国民。第二,氏族靠个人魅力和威望来管理社会,国家则靠公共权力。第三,氏族处理事务、平息纠纷的依据是风俗习惯,国家的依据则是法律。这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的。

现在,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已经无可挽回地堕落,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高扬道德的旗帜。更何况,周夺殷人之天下,不标榜自己有德,不鼓吹上天“唯德是辅”,就没有办法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这就是“德治制度”诞生的原因。

在“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失礼而后法”。而这时,也正好是帝国的前夜。

德治和礼治原本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德治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性,礼治则更注重礼仪、制度和外在的行为规范。显然,礼治比德治更有可操作性,也更具有表面性。因此,在德治时代后期,人们勉强维持的,也不是“德”,而是“礼”。就连孔子,也认为如果实在保不住道德,能保住礼仪也不错。

对于他们来说,是用“法”来治国,还是用“礼”来治国,本质上都一样,都不过“圣君之实用也”,只看哪个用得顺手。经过比较,发现还是礼治好用。因为“礼”的核心,就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而帝国要求的秩序,也正是内外有别,亲疏有差,长幼有序,贵贱有等。别内外就辨华夷,定亲疏就爱家人,序长幼就孝,明贵贱就忠。

正如周公旦把道德变成了伦理,汉武帝也把伦理变成了政治。

唐律更是以重教化、重公权、重等级、重伦理而著称,即不但是“以道德代法制”,而且是“以伦理代道德”。

唐律更是以重教化、重公权、重等级、重伦理而著称,即不但是“以道德代法制”,而且是“以伦理代道德”。所以,正如帝国之法非法,帝国之德也无德。帝国的法律并不是法律,而是规矩,也叫法度、法纪。帝国的道德也不是道德,而是伦理,也叫伦常、纲常。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帝国的制度是“伦理治国”。

伦理治国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小人服从大人,女人服从男人,民间服从官方,全国服从皇帝。

波里得斯(公民)是一些有着个人私有财产,因而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

和世界各民族一样,中国古代社会也经历了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到部落国家的过程。

和世界各民族一样,中国古代社会也经历了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到部落国家的过程。传说中的女娲,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时代;伏羲,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时代;炎、黄,就是部落的时代;尧、舜、禹,就是部落联盟的时代;夏,就是部落国家的时代;商,就是部落国家联盟的时代;周,就是国家联盟的时代;秦汉以后,则进入统一国家时代。

小康时代从夏启开始,因为夏启是实行“世袭制”的第一人。所谓“世袭”,就是领导权或领导人的职务,由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人世代继承,因此不再是“天下为公”(传贤不传子),而是“天下为家”(传子不传贤)。与此同时,领导权也演变为统治权。这样一个变革发展到周,就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制度——“家天下制”。所谓“家天下”,不仅是“天下为家”,而且是“家为天下”。它包括“家国同源”、“家国同构”和“家国同体”三个内容。也就是说,国由家发展而成,国与家同一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

周人的贡献,就是确立了“家天下制”,并为之配套。用什么配套呢?封建制与宗法制。

创业为祖,继祖为宗。所以,后来帝国时代的开国皇帝都叫“祖”,继位的皇帝则基本上叫“宗”(

礼教的内容无非劝农桑,重耕读,崇孝悌。因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他们凭什么要统一为这样庞大的帝国?帝国又凭什么来维系它的一统?现在我们知道,中华帝国靠的是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和文化的中国。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风俗礼仪,共同的语言文字,再加上共同的思想观念,共同的伦理道德,这就是一盘散沙似的小农经济的中国,居然能长期维持大一统的秘密。

总之,独尊儒术以后,有学,有问,有习,无思。 ==========

问题并不在于这些刑法是何等地残忍,而在于社会对这种残忍的普遍认同。

帝国的政治既非人治,又非法治,还不当真是德治,那么,它又该是什么,能是什么?或者说,该怎样准确地表述和界定帝国的政治? 也许,是“官治”。或者说,官僚政治。

这也正是帝国区别于邦国的紧要之处—— 邦国的政治是贵族政治,帝国的政治是官僚政治。

如果说邦国建立之初的头等大事,是封国土,建诸侯,那么,帝国建立之初的头等大事,则是设郡县,命官员。

州县俸禄太低而权力过大,只是官员腐败的原因之一。它既不是腐败的全部原因,也不是腐败的根本原因。

帝国的终结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易中天

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8卷)

易中天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