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

作者:伽达默尔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3

顾文姬评分

5

9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的是一部经过加工和添加了引文出处的谈访集。这一谈访工作是我与伽达默尔教授于今年年初进行的。书的标题就是我所提问的几个领域。  第一篇谈访的中心是伽达默尔对于精神科学中理解问题的研讨。其关于效果史之制约性与解释学过程之应用结构的学说洞开了我们精神科学事业的一个反思性维度。对人类传统的保存和发扬不能被描述为只是纯粹的考古性研究和以方法为主导的专业探讨。其出发点和有关视点应当是对于我们自身的质询。伽达默尔讲到与传统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传统的阐述者总是被引向一个新的、被扩展了的自我理解。  与传统的对话应当被置放在一个对话的世界、一个解释学的天地,在对话中每个人都只是作为他人的他人而生活着,而且也只有与他人相协调他才能够过上一个成功的生活,——这些在第一篇的结尾部分被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那里所谈论的是一个内容博大的、从语言之核心所生发出来的解释学哲学的话题,还有就是我们生活形式的交往状态。  第二篇访谈讲的是解释学美学的几个问题。与第一篇有所不同,这里所论及的文本不是伽达默尔的主著《真理与方法》,而是其后的一篇论文。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指明,对于意义指向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解性特征的揭示,不应就是将审美的理解与非审美的理解等而视之。研究与艺术作品欣赏相联系的理解过程的特点,占据了通过解释学美学而开辟出来的工作场域的中心。与实用语境中意义获取的结构相区别,在此实用语境中每一意义承担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终究都会在一个成功的意义建构中浮现出来,对艺术的理解、对一幅画或者一件文字名作的阅读却看不到这样一个终结:“理解在作品的此在中体验到其意义的高深与无穷。”  第三篇访谈曾为庆贺伽达默尔93华诞而以略有删节的形式发表于2月11日的《莱茵-内卡报》上,所论为实践哲学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观点在伽达默尔是通过一体性(Solidarität)这样的概念而表达出来的,所谓一体性乃一固有之存在。实践哲学作为问善的伦理学,只能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个具体道德的自我显现来做:“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发明一体性,而是使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  伽达默尔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对哲学任务的原则性理解的,即如他所反复解释的:“哲学活动……就是将被从其原始言说意义所异化了的哲学语言恢复到我们言说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点上来。”这一意图也同样贯彻于本书。无论伽达默尔是否讲述过经验的本质,讲述过对话,在对话中的相互理解,讲述过阅读,或者“古典”一语的现实意义,我们总是能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精神科学家的解释学情境总是介于陌生与熟悉、传统之单纯的对象性与对传统的隶属性之间。精神科学认识其本身总是含有某种自我认识。 在所有的理解中都有一个运用的发生,因此那一理解者自己就在被理解的意义之中。他属于他所理解的事物。

为着把握一个传统片段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之联系于我们所处身的具体的解释学情境。 他所面对的历史传统与他本人的当前状况交互作用。

问题与回答的辩证法,因而就先于解释的辩证法而出现。它是这样的一个辩证法,即它规定着作为一个事件的理解。

理解与解释总是相互缠结在一起。语言性的解释使理解变成为确定的证明,它是在与传统的相遇中被理解的意义的具体化。

对传统的阐释从来不是对它的单纯重复,而总是例如理解的一个新的创造,这一理解在解释性的语言中获得其确定性。

方法就是不能界定真理。它不能完全领会真理。 言说意味着对某人的言说。语言不是那种归于个别主体的东西。

一个对谈就是我们陷入其中、我们卷进其中、我们无法事先就知道其“结果”会如何地活动, 对谈有助于达到一个更好的见解,对谈具有改造性的能力, 在对谈中我们所发生的一切实质上都是没有终点的。

一个文学文本里的语词是自我呈现的,呈现于其文字本身,呈现于其自身的声音现实,以及一个意味充盈之中,此意味充盈越过了言说语境所给定的意味界限。

人们平时于阐释中所进行的一切拆线活动都要求着再次编织进去。这类重新返回文本实际上便意味着,让文本说话。 人们在一个整体的意义统一性中建构其所面对的部分。

“操作真实”的意思是说,文本的真理惟有在解释实践即阅读操演中才能呈现出来。

瞬间是某种将永远存在下去的东西。否则,趋新就太无聊了。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