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论

作者:余秋雨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6

顾文姬评分

5

14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艺术创造论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987年,同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在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次。此次,由作者自己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第一本付印。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

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

萨特不同意种种先验的决定论,主张从人的各种自我选择中,从人的行为系列来考察人的存在情况,然后再来裁定人的本质。

艺术不应追随在早已发现的真理后面一味进行重复阐述,而应该置身于发现生活中一切奥秘的前沿,不管这种奥秘算不算真理。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海明威

【集体无意识】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按照柏格森的说法,直觉是指一种挣脱了理性分析而能直捷、整体、本能地把握世界精神和人类意识的能力。

艺术欣赏中的直觉可分为两个层次:发现式的直觉和顿悟式的直觉。

对艺术创造者来说,应该理直气壮地尊重自己的艺术直觉,这实际上也是对欣赏者的艺术直觉的尊重。

深层的内容很快被人淡忘,而它的呈现形式却长刻人们心头。

许多诗文并不缺少真实的激情,却缺少这种直觉造型。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艺术符号的制定者,而不应仅仅是艺术符号的沿用者。

创造,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适应的打破,改变和谐而又停滞的黏着状态,把动态过程往前推进。

艺术的创造无限。

“传统”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这整个时间性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型的一种“实体”,因此,传统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

两大隐秘结构:一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二 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一 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例如古希腊悲剧、《离骚》、《浮士德》,至今仍处于一种没有答案,无法解决的不封闭状态,而且把我们每个人都裹卷在里边。这就是伟大。

二 伟大作品可以单纯,但不可以单层。只有潜藏在后边的内涵,才合乎莎士比亚的真实水平,才合乎世界名剧的真正高度

培根: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 梵高:对艺术,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下面更好的定义: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

艺术不是历史眼光:

艺术不是政治眼光:

艺术不是道德眼光 艺术眼光并不关心道德本身,而是关心在各种道德规范下蠕动的生灵。它因生灵,才返现道德。

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以它们谋生,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 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由于他们长年来的连篇累牍,创造者也渐渐上当了。

上文已经说明,伟大作品的深刻追求,未必让多数读者和观众看“懂”。但对此我必须立即说明,艺术的伟大不同于哲学的伟大,在于即使不“懂”,也要尽可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很多伟大艺术的覆盖面,远远大于能够真正欣赏它们的群落,就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正的“泛化误读功能”。

7. 伟大作品的“半透明双层结构”,最后完成处不在内层,而在外层。依然是外层的故事、色彩、旋律,却因为内层的提振而出现了另一番神采。神采之外,不再有另外的深刻哲言。再深的艺术内涵,也不能脱离感性状态。这种对外层的返回,正应得着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所说的,初次见山是山,再次见山已不是山,而最后见山还是山。但是,如果没有“见山已不是山”的阶段,最后的山与初次的山就没有区别了。因为,半透明的内层至关重要,不可省。

大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曾用拉丁文为艺术下过一个定义 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

创造的说服力与我们平日赖仗的教育的说服力、科学的说服力也很不相同。艺术创造靠一种神奇的虚设触及了人们的两重共性:一是所刻画的对象在人们中的共性,二是欣赏者内心的某种共性。这两种共性,来自于人类的共同生态。因此,不管艺术家多么纯粹地孤立,他们都是经由自己的“单房”和小径,在探询人类生态。这种探询的成果不是逻辑结论而是直觉形式。 总之,艺术创造的说服力,是要把培根所说的“人”,通过艺术家个人而抵达人类生态;还要把培根所说的自然,通过原始自然而抵达自觉形式。而这一切,又必须在虚设中实现。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了。 那就是—— 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

黑格尔在《美学》中早就仔细分析过,每一种不同体量的艺术样式在实现理想时会走完全不同的路。黑格尔把不同的艺术样式看成是美在自我实现时的不同生命历程,因此,每一段都是通向永恒之途的一种方式。

艺术创造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余秋雨

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