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门问学录

作者:周勋初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8

顾文姬评分

5

16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师门问学录内容简介

《师门问学录(增订本)》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一份教学实录,主要内容包括师门问学录(一)(2001年2月25日至2001年7月1日)、师门问学录(二)(2001年9月9日至2002年1月20日)等。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王安石的文章峭刻拗折,这与他的性格和修养有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诸文,苏轼恐未能为;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诸文,王安石亦难相比。……宋初的古文家,官小地位低,影响力也弱。自欧阳修主盟文坛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我在1987年出版论文集《文史探微》,上海古籍版;黄永年这一本自选论文集,书名也叫《文史探微》,不知道为什么取同一名字。

清代朴学家做学问的方法也常是从读书札记开始,一本书一本书地看,一条一条地写,综合了较多的史料,又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很瘦学界的推重。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赵翼《廿二十札记》等书都是这样写成的。吕思勉“读书札记”的体例与陈寅恪不同,前者是一篇篇的学术短文,已经在零碎的笔记基础上作了加工。后者是零零碎碎的笔记。

邓之诚的记性很好对文献也很熟悉……我本人最喜欢用吕思勉的中国史。他的几部著作,一般分做两部分,上一部分用纪事本末体,讲政治上的大事;下一部分为新体的九通、书、志之学,讲社会结构、典章制度与文化艺术等。他用的材料都经过考核,还注明出处,便于参照和引用。吕思勉邓之诚都是兼通文史的大学者,……现在年轻一辈的学者往往分工过细,思考收到局限,未能继承中国古时“文史不分”的传统。

目前的论文,很流行以某某某为中心的研究方式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资治通鉴不载文人。”……杜甫只是个“文人”,官位低下,任期又短。所以日知录补充说:如果不是王叔文曾经吟诵杜甫的诗句,杜甫的名字是不会在《资治通鉴》中出现。你不妨查找看,资治通鉴有没有记载那些对国家大事几乎没有重大影响的纯粹文人,如果有的话,你就可以推翻顾炎武的说法了

杨明照是余嘉锡的姻亲

复旦大学中文系蒋凡教授曾说,郭绍虞先生在民国时期生活待遇很好,解放后情况仍然如此他砍到一本合用的书时,同一种书一气买三本:一本自己读,遇到有用的材料就做标记,助手就用其他两本剪贴,然后分类。

师门问学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