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散曲精选

作者:康保成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9

顾文姬评分

4

1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元明清散曲精选内容简介

这本《元明清散曲精选》,共收选了61位散曲作家111篇作品。 据任讷先生的《散曲概论》统计,元代散曲作家可考者有227人,明代多达330人。凌景埏、谢伯阳先生编的《全清散曲》所载作家有342人。在这近干人的队伍里,本书选入的作家、作品,当然只属巨大宝藏中一小部分。  散曲是金元之际兴起的诗歌体裁。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自然包括散曲。由于这种体裁在元代蓬勃发展,作家们驾驭着它在诗坛上飞翔,于是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明、清两代,散曲成就稍逊于元,但影响依然巨大,依然得到人们的喜爱。在封建时代后期的诗歌领域里,散曲与诗、词呈现出鼎足三分之势。  散曲的音乐建制,由宫和调合成。金元之际,宫指的是律位,即今天音乐术语所说的“调高”。调是由一定旋律、节奏组成乐曲的代称,即今天所说的“曲牌”、“词牌”。每一首  散曲,离不开宫和调,说明了这种文学体裁和音乐具有共生的关系。  散曲有北曲和南曲两大类别。而无论北曲或南曲,其曲调源流主要来自民间。北曲流行于我国北部和中部地区,当地民歌和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的曲调,构成了北曲的声腔系统。南曲则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当地的村坊小调、巷里歌谣,是构成南曲的基础。这两大声腔系统,差不多在同一时代产生,但北曲的发展却先于南曲。有元一代,北曲风靡全国。而南曲,直至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才逐渐兴盛起来。  散曲之所以被称之为“散”,一般是与戏曲相对而言。戏曲是戏中使用的曲,黏连着科白、情节,成为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作家以曲的体裁抒情作诗,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叫“散”。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独立生存的个体。  除此之外,散曲之为“散”,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它在语言方面,既和诗、词一样,注意音步、平仄和押韵的有序排列,又吸收了散文不受限制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出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比诗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赋就是铺陈、叙述,是散文最基本也最有效的功能。正因为散曲与诗词相比,更具韵文与散文结合的趋向,因此,突出它的“散”字,也有一定的意义。而从其总体的格调来看,它显得比诗、词尖新直露,生动活泼,这一点,自然也和它能够融合散文的韵味有关。  散曲融合散文形态的标志之一,是它可以增加衬字。所谓衬字,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例如北曲的正宫〔塞鸿秋 〕,其曲调末句,依格本是七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代人作

登录查看更多

元明清散曲精选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康保成

康保成

康保成,1952年生。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1991)、《苏州剧派研究》(1993)、《傩戏艺术源流》(1999)、《长生殿笺注》(合著,1999)、《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2004)、《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合著,2008)等,另发表论文数十篇。

康保成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