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大纲
校勘学大纲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系统总结、归纳了古今校勘学成果,结合自己的校勘实践,重点讨论了古籍校勘的原则、校勘的方法步骤和考证的科学依据、致误的原因与归纳校勘通例、出校的原则和校记的要求,并介绍了辑佚、辨伪与校勘的关系。
热门摘录
p4:校勘的本义是比较审定的意思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世,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
一,搜集各种不同传本进行校勘。(校勘的是经文,不涉及各家讲解经文的传本) 二,整理审定篇章次第甚至拟定书名 三,校正文字错误(本字多误脱为半字,赵——>肖,突然想起了郑思肖)
他在校勘上的贡献是,有根据地断定经文正字,改掉错字,同时保存异文。
唐:注重训诂疏解。孔颖达《五经正义》“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
》滂喜》、《方言》、……
唐代主要目的就在撰注,为读懂读通,并不注重校正原文正误,一般不做校勘,不存异文。……也主要是着眼于不通不实,以义理为原则,不以校勘原则为准。因此,唐代经史著书虽然贡献较大,成就颇显,当时取得思想一致的效益。但到宋代就不断出现刊误的著作。
(p48)一曰缉佚书
校勘学大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