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撼人

作者:高居翰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7

顾文姬评分

5

68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气势撼人内容简介

第1979年至3至4月间,我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发表了一系列讲演,本书所收录即当时讲演的内容。此处,我仅仅稍事改写,并附加几处简短的说明。这些讲稿(在此已重新编次为篇章的形式)的原意,并非在于交待整个17世纪的中国画史;有关17世纪画史,我在别处另有处理;拙著中国画史系列中,第三册与第四册将分别以晚期与清初的画史为探讨主题。如果读者对于突然切入此一主题感到无所适从,可以参考上述画史系列的首二册,《隔江山色》与《江岸送别》,以建立背景知识,不过,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实则并不需要此种背景知识,因为本书写作的原意即在于作为专书发行。  本书所处理的乃是明末清初这一阶段,亦即17世纪的中国绘画,而且,借由当时代绘画与相关的画论著作,我们也进一步地探讨了一些艺术史性与艺术理论方面的课题。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中国的绘画传统太健康,太肯定自己的自足性,故而难为外来的入侵文化所湮没。人类学家的刺激扩散效应观念(stimulus diffusion)或许最能够用来形容中国画史上的这种反应。据此效应观念,本土文化撷取了外来的理念与模式,然却赋予其一个新且本土化的内涵,如此,本土文化便被驱向了一个它原来不会发展的方向。

就理想层面而言,外在的现实验证内在本心的存在;但是,当外在现实无法“取成于心”时,中国人便特别地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也就是困厄于儒家两极性的“治国平天下”与“修身”的理想之中,不知何去何从。

《雪竹图》可能出自五代或北宋初期某位不知名画家之手

中国的科技在十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达到巅峰,其后,随着中国人由客观性地研究物质世界,转向了主观经验与直观知识的陶养,科技的进展至此便完全失去了动力,而此一重大的变化,正好颇具深意地对应着发生于宋元之际的绘画上的改革。

如果绘画的理想功能是在表达一种信念,相信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关系,那么,同样地,它也能表现此种和谐关系在瓦解之后,所带来的一种极为不安的忧虑。正统儒学早已确立两种关系,一为人与自然世界间的关系,另一则是人与被神圣化的“传统”之间的关系;而表现在董其昌的画作中,这两种关系却成为极大的疑问。。。。。。或者我们可以说,董其昌在绘画中体现了晚明哲学所特有的对传统的深刻怀疑和质问。

董其昌和张宏或塞尚都不相同,他作品中的清新感和原创性并不是因为他“用前所未见的方式绘画了青弁山”,而是他在传统的风格中,“仿”人之所未曾“仿”,所以观画者得以自其中发现清新且不容置疑的潜在力。

古人原作的风格意象依稀犹存,足以与董其昌的改造创新之作交叠,并显现出来。他的作品一旦创造出来,便成为一可被界定的风格系列中的新成员—这是“仿”的主要优点—再者,就某种意义上而言,借着其与古人画作间的援引关系,这些仿古创新的作品也因而设定了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坐标。。。画家并不以“独创”来体现其创造力,而是在自己所选定的传承之内,继续以往一贯的创作活动。

朝廷内激烈的党争、君主的昏庸无能,以及宦官的嚣张跋扈,在在都使得仕宦一途既无道德成就感,也无利可图。

在此1635年的自画像中,陈洪绶表露了自己仍处在彷徨的人生时刻当中,同时,却又好似已经在既成的错误迷途中屈服了。

甚且,我还可能要怀疑,虽则他(陈洪绶)在画中满是失意的神情,然而,对他而言,身为一个非正统的画家,必定要比作为一个行政高官来得自在许多。

政治动乱使隐逸的理想变得格外动人,每逢此时,陶渊明便每每被引用在此动荡年代的诗画之中。

与董其昌同一时代的顾凝远提出了一个看法,迄今仍时常为人所引用,也就是:画家应该用心生拙,因为一旦失拙入熟,则拙不能复生矣。

他(陈洪绶)一心渴望进入文人士大夫的阶层,但总是处于被贬抑为工匠阶级的险境之中,然则,就性情而论,他所最合适的,却又是浪荡不羁的世界,终日得以酒会友,并与歌舞戏曲和浪漫小说为伍。他与既成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一层极不安的关系,而此一层不安关系终究成为一种自我的矛盾,终陈洪绶一生,他似乎从未找到调解此一矛盾的出路。

此画幅(《雪竹图》)不属任何可循之风格传统,其企图在于挣脱笔法的成规,以明暗的对比来塑造形象,然这一尝试后继无人,而这一件作品竟成了一座寂寞的里程碑。

……石涛其实已经觉察到作为一个画家的困境何在,亦即:画家的创作与其时代,以及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说来或许有些矛盾,不过,石涛如今已是众所公认的职业画家,他的作品却反而充满了业余画家的典型特质:自然流露的笔思,随意拈来的笔法与形式,持续不断的风格实验,而且,似乎全然不理会当时所谓“好画”的构成要件。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为十八世纪扬州与其他地区画家的“职业性业余画风”,提供了主要的精神泉源。石涛与王原祁将中国绘画遗留在一个极怪异的处境之中:在王原祁的追随者身上,我们看到业余画派最终形成了一种学院派风格,而在十八世纪当中,多数顶尖的职业画师却以石涛为典范,他们在作品中展现了前人所惯以认为的业余风格的特质。

每一位重要的创新画家都走过相同的道路,他们既得维系传统,同时还要更新传统。

不过,中国人却觉得:认同于遥远过去的西方影响,要比承认眼前的西洋影响来的容易。……这是一极为典型的中国式观感:凡古籍中可考者,即可予以某种认可,至于眼前新奇或创新的事物则总是可疑的。

气势撼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高居翰

高居翰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已出版“高居翰作品系列”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江岸送别:明代前期的中国绘画,1368-1580》、《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五种,另有合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

高居翰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