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内容简介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内容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对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
热门摘录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以文学服务于它们的主张和行动,而文学(作家)也难以回避在现实政治上做出他们的选择
他领导了1942年延安的文艺整风,在五六十年代发起了批判电影《武训传》①胡适的政治、哲学、文艺思想的运动,发起对在文学思想上与《讲话》存在分歧的“胡风集团”的攻击,发起对1956---1957年间文学界“异端”力量的攻击。直至在60年代,发动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在战后,由于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加上毛泽东的《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和左翼文学力量的工作表现了普遍的理解、靠拢左翼文学路线的倾向。这在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郑振铎、臧克家、冯至等作家那里,有明显的反映。而闻一多,朱自清更是被作为政治和文学立场发生转变的“进步主义者”的典范。
在当时的情景下,这些作家和左翼文学主张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和分歧,在严峻的政治情势下,被相当程度地忽略和掩盖了。 有一些作家,表现了融入左翼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自觉,而在另一部分“中间阶层”作家看来,社会政治立场的选择,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完全对应的关系;即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有所调整,却并不想全部接纳左翼文学主张,而在政治承担与艺术自律上持不同的态度。
“自由主义作家”在战后相当活跃,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建设负有重要使命的自我意识。他们力图“匡正”当时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走向,雄心勃勃地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40年代后期的文学界,虽然存在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和作家群,存在不同的文学力量,但是,有着明确目标,并有力量决定文学界走向,对文学的状况实施“规范”的,却只有由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左翼文学
这个期间,左翼文学界的领导者和重要作家清楚地认识到:文学方向的选择应与社会政治的转折同步。
西川大学时代开始写诗。80年代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的特征,这些“描述自然、农业、爱情、愿望的诗篇”,重视抒情的纯净性和语言、节奏的形式感。在《体验》、《起风》、《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等一些作品中,表达对“超验”、对“无法驾驭”的“隐秘”的兴趣与敬畏。虽说西川后来的诗变化颇大,但这些仍是他最好作品的一部分。1989年及其后发生的”事变”③…… ③指发生于1989年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他的两位诗人挚友海子、路一禾的相继辞世,以及中国会的“转型”等。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望。
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式,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黄子平曾用“紧张”这一语词来描述。见他为《1990年度小说选》撰写的序言。香港三联书店1991年版。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当时文学界曾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念来指称。这些概念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它们的出现,既表现了当代批评家热衷于文学潮流的类型概括的“传统”,也反映了当时创作的实际状况。
这里面包含着“中世纪式”的悖论:政治观念、宗教教谕需要借助艺术来“形象地”、“情感地”加以表现,但“审美”和“娱乐”也会转而对政治产生削弱和消解的危险。同时,任何稍稍具有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和方法上的纯粹与单一,作品本身存在的裂痕和矛盾,就潜在着一种“颠覆”的力量。
好在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已出版三十几种;本书存在的阙失,会由另外的史著加以矫正。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概观》也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它的长处,它所表达的那种想象和情感,那种看待文学和世界的方式,在今天却已很难复现一一而它们并非都是应该否定的。这十多年来,我们也许“成熟”了,“稳妥”了。为着这种“成熟”,我们失去了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这种代价究竟是否值得?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本书里,“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区域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如何不是简单地并置,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型来予以解决。第三,本书运用“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