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叫爱情
有一种病叫爱情内容简介
《有一种病叫爱情》作者关于“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情需要学习,爱情是可以言说的,还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谬论需要我们去分辨。
热门摘录
救世主综合征的矛盾就在于,有问题的爱人看似柔弱无助,但他们却是感情关系中真正的操纵者。同样,救世主看似是给予、支持,但实际上却完全处于对方的控制和摆布之下。 无论如何,你都不需要为童年遭受的拒绝和抛弃负责
健康的恋人总是以积极的方式去对待被拒的伤痛,尽管这并不容易。他们能够直面自己的痛处,承认自己在这场感情中的失败,尽力放下无法挽留的人。 但是,执迷的恋人可做不到就此放手,他们反复做出一些必定会伤害自己或对方的行为,更多的时候是伤己伤人。他们全力以赴做一些傻事,让行动取代感知,没时间去痛苦。这种用消极行动转移痛苦感受的做法,在我们心理学的领域,叫做“宣泄”。
执迷的各种追逐“手段”,创造了一种惩罚的、愈演愈烈的怪圈,执迷者深陷其中,感到越来越绝望,越来越自卑。他们越是“争取”,就把对方推的越远,他们也就愈加痛苦。
执迷的恋人很天真地相信,只有“唯一完美地情人”能够让他们感觉幸福和满足,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带给他们所能想象到的激情,让他们感受到从没有过的需要、被爱。对于执迷者而言,所有这些极致的感受使得那个“唯一完美的情人”已经不只是恋人,更像是他们生命的支柱。
执迷的迷人把牢牢抓住对方的心的当成精神支柱,因此对恋人的一举一动都格外敏感——语气跟平时不一样、一次爽约、有了新癖好等,哪怕一星半点的忽略和不周,都能把执迷者推进冰窖,让他们感觉是被抛弃了。
一个爱无能的情人,就和关上心门弃你而去是一样的。相互给予,又彼此收获,分享感受、想法、梦想和经历,点点滴滴的交织造就亲密的关系。在健康的爱情中,这种相互交流也会随着每天的压力变化而受到影响,毕竟谁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谈情说爱。但是,对于有“救世主情结”的执迷恋人,得不到爱是生活的常态,而不是例外。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交流是非语言的,肢体语言、行为、态度转递的信息远高于语言。当我们矛盾挣扎的时候,或者试图掩饰内心的感受时,我们常常言行不一,给出的是模棱两可的双重信息。
一提到强奸案,人们自然会想到是陌生人作案,但是女性被认识的人强暴的发案率高得惊人。任何强奸案对受害者来说都是一种痛苦,但是如果施暴者是受害者认识、喜欢过,甚至爱过得人,那么受害者恐怕很难克服情感障碍去控告他们。如果施暴者是受害者的丈夫或者男朋友,那么在审讯过程中,受害人很难为自己辩护。尽管这个过程很难,我还是建议受害人坚定地提出控诉,这是抚平痛苦和克服恐惧的正确选择。
“目标‘们需要注意,如果执迷恋人以身体暴力的形式来发泄愤怒,说明他们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这类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愤怒时都根本无法运用理性,他们失去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行动起来不计后果。心情有多坏,行动就有多恶劣,这成了他们的习惯,很少有暴徒只作恶一次。
无论你是在恋爱中还是单身,外出活动和朋友保持联络是维持情感健康的必需。一段健康的感情中,既有两人的爱情空间,也有你自己的生活空间。只有执迷的恋情才要求把人拘禁在两人世界,摒弃其他生活空间。 与孤独和绝缘状态做斗争的唯一方式就是让自己走出去,花时间和别人在一起。
其实,性别对于选择象征的父母并不重要。男友可能会被当成妈妈的替身,女友也可能被当作爸爸的替身。甚至,有些“目标”在他们的执迷恋人眼中“又当爹来又当娘”。尽管有些执迷者可以将任何一个伴侣当成象征的父母,但另外一些执迷者看上去只回应他们恋人身上的某些特殊性格,或者共鸣之处。这些特性和共鸣都是极其主观的存在,常常深藏在执迷者的潜意识之中。只有一个方面是所有象征父母共有的:他们都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唤醒执迷恋人内心深处强烈的连接强迫。”
悲伤没有一定的规则,如何悲伤、要持续多久,都没有成规。过去流行的理论认为“悲伤的过程”通常分为几个特殊阶段,但最近的研究推翻了这一学说。现在的看法是,悲伤的人各有各的悲伤。对于悲伤,唯一的共通之处就是必须承认它,而且用某些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它将钻进你的潜意识里,伪装成沮丧、生气、病态或者自残等各种形式,间接地表达自己。
在爱情中,成年人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基因决定的人格特征 体内生化失衡影响情绪和性情 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关系 青春期的感情经历以上任何一种因素都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爱情模式。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基本的人格类型;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可以让人抑郁或喜怒无常;手足关系或童年伙伴关系出现问题会导致我们成年后好斗、善妒或者孤僻;当我们脆弱的时候,青春期的情感挫折难免伤口上撒盐。
“协同执迷”是一场激烈的感情拔河,一边是压抑,一边是激情。“协同执迷者”忍受着对方难以想象的控制欲来换取内心渴望的爱情,他们的内心和执迷恋人一样空虚。但是,容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是无意识地鼓励了恋人的执迷,只会让他们的感情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健康,直到他们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下决心做出积极的改变。
极少有人去故意伤别人的心,但是在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类感情里,恋人之间的伤害在所难免。即使我们没有不善的企图,也没有恶意的行为,在结束一段感情的时候,面对伤心的昔日恋人,我们还是会敏感地体会到一丝残忍。在执迷的恋情中,执迷者那种呼天抢地的悲伤更是会放大这种感受。
谢莉的婚姻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将他们两人引入婚姻的殿堂的仅仅是马克的爱,而不是他们两个人的爱。而且,她低估了自己犯的错——大多数“目标”都是这样——执迷是永远都无法被满足的。
谢莉以为结婚能给马克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平静下来”,但事实是,任何承诺都不足以打消马克源自执迷之爱的妒忌和反复无常。谢莉的承诺一开始就是无意义的,而且当她许下了承诺,她就被套牢了,承担起一份错位的责任。
说着“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这样的话,马克清楚地告诉谢莉,他将谢莉看作自己情绪健康的守卫,就好像他打包了自己这辈子的快乐和幸福,交给谢莉去保管。这份责任对于谢莉来说过于沉重了,她很难担负得起。谢莉答应了马克要守护他的快乐,一旦马克不高兴,她就会感到自责。
谢莉对性爱又向往,又害怕——她的宗教信仰让她拒绝婚外性行为。其实不敢越雷池的大有人在,又何止严格的信徒?现在有很多单身狗要么一想到约会的场景就犯怵,要么害怕各种传染病,比如艾滋病。这些恐惧足以掣肘很多“目标”,无论男女,让他们难以下决心退出执迷关系。
大部分人以为我们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的,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交流是非言语的,肢体语言、行为、态度传递的信息远高于语言。当我们矛盾挣扎的时候,或者试图掩饰内心的感受时,我们常常言行不一,给出的是模棱两可的双重信息。
当一个“目标”想要结束一段感情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去隐藏内心秘密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出卖你的内心。而且一旦执迷恋人感受到了“目标”的疏远,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变得更加执迷,分手也就更困难了。
如果你是执迷者的“目标”,而且你已经决定要分手,那么请你注意,模棱两可的表达只能让你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给双方添堵,到最后,你只是延长了自己的痛苦,推迟了不可避免的伤害。
很多“目标”意识不到,自己实际上也是这段失败感情的维系者,因为他们的眼睛一直盯着对方,观察恋人现在在做什么,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只要你直截了当提出分手,对方就会乖乖地卷铺盖走人。事实上阻碍你们分手的,不只是你的执迷恋人。除非你能够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纠结犹豫,纠正自己的矛盾行为,否则你没法坚定、有效地结束恋情。而只有斩钉截铁,你才有可能让他/她离开。
记住,执迷者相信他们了解你,甚于你了解自己,所以如果你试图去解释自己的立场,那么完了,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你只需清晰、明确地说出你想要的,以及想好如果对方不愿意,你将怎么做。解释或许能让你感觉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也会把事情搅和得更棘手,过多的解释给了执迷恋人一丝希望,以为你还有商量的余地,只要你还愿意说话,执迷者是不会放弃争取的。
柯克没有把眼前的洛丽塔理想化,但把将来的洛丽塔理想化了。他下定决心去追求洛丽塔,改造洛丽塔。
哈里连最基本的信息都要隐瞒,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黛布拉已经意乱情迷,丧失了判断力。
具体到一件件小事,好像他不过是撒了点小谎,也不是什么无法原谅的大错,但综合起来就叫人不得不警惕了。
有“救世主情结”的执迷者和“问题情人”之间的关系是爱恨交织的。“问题情人”索取得越多,“救世主”们越是觉得被依赖。可是如果“救世主”对于伸出援手有所迟疑——就像里克有一回需要一大笔钱,而娜塔莉一时承担不起——“问题情人”就会生气,认为自己被抛弃了。“救世主”若以正常方式伸出援手,“问题情人”也会生气,认为自由受到干涉。“救世主”怎么做都不对。
当黛布拉直面哈里的时候,她以为她想要事实真相,但其实她真正想要的是要哈里帮她重拾破碎的信任。所以她愿意接受哈里越来越离谱的解释,她需要哈里带她远离痛苦和恐惧,向她证明他们的爱情完好如初。
反社会者长期撒谎,善于操纵他人。他们在生活中处处制造痛苦,无论是在生意中还是私人情感中,谁信任他们谁就被伤害。他们自己倒是很少难过,缺乏正常的情感机制,无法感知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更是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毫无道德约束。正常人在伤害了别人的时候会感到内疚和焦虑,他们视伤害他人为砍瓜切菜,对此无动于衷。
有一种病叫爱情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