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资治通鉴
柏杨版资治通鉴内容简介
有人说,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资治通鉴》。 然则,或购之不读以作装饰,或读之不懂半途弃之,或读之乏味掩卷息之。其缘由何在? 有人说,古文晦涩难解其意。的确,对于惯读现代汉语而较少古文字造诣的现代人而言,要真正读懂这部巨著可谓“难于上青天”。而借助工具书研读,将花去大量时间,于现代快节奏的忙碌生活而言,实在不可想象; 有人说,故事乏味,难开其心。的确,以“编年史”为体例的《资治通鉴》,其故事难以展开,苛求情节生动,实难司马老翁了。 为了解决这个“千年虫”问题,十二世纪的袁枢先生和二十世纪的柏杨先后分别挥舞巨笔,著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以解决“知识遗传”危机。相比较来,柏杨版则更令现代人所欢心——其以“纪事体”而改革了原有的“编年体”,使读者在轻松之中,对《资治通鉴》的全篇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史书没有地图,等于有报负而没有舞台。而柏杨版《资治通鉴》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精心绘制了大量历史地图,使诸风云人物各就各位,于精密的历史坐标时空中挥刀舞剑,一展雄姿,演绎千秋历史功罪。 柏杨那桀骜不驯的个性,嬉笑怒骂的文风,尽现全书始终,使读者在轻松之中,阅《资治通鉴》全部历史故事。
热门摘录
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权力同时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镜子里的丑陋映象,原来美如天仙。
从王朝的嬗递、革命的频起,我们至少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人民最奢侈的盼望,不过出现圣君贤相。而如何出现圣君贤相,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他们的自我克制——品德。这就遇到困难,盖只有另一个权力制衡,才能使人循规蹈矩。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然而,两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却看到更多这样的镜头。一个人从六十层高楼摔下来,经过五十层窗口时,他说:“我活得很好。”经过四十层窗口时,他说:“我活得很好。”经过三十层时,他说:“我活得很好。”平安讯息连续传出。太多时候的芸芸众生,都是在这种自以为活得很好。”声中,欢天喜地,甚至还争权夺利,掀起茶杯风波。 太浓的忧患意识使人变成惊弓之鸟,太淡的忧患意识使人麻木不仁。中国人分趋两个极端,使灾难更惨重,更难摆脱。
24 九月十二日,最高立法长(中书令・正三品)宇文士及免职降级当官廷总管(殿中监·从三品);李世民命总监察官(御史大夫)杜淹“参预朝政”;以“参预朝政”作实质宰相,自此开始(唐王朝宰相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员额限制,除最高执行长【仆射】、最高立法长【中书令、最高监督【待中】是正式宰相外,其他官员如果加授“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参议得失”“平章政事”之类,即是实质宰相)。
柏杨版资治通鉴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