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
老子他说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书末还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
热门摘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u,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其实,老子虽然说的是天地间因果循环往复的大原则,但很不幸的,被聪明狡桧者用作欺世盗国的大阴谋,实在和老子毫不相干,老子实在不应负此责难的。
三代以下,从商汤、周武的征诛开始,一直到秦汉以后,凡是创业的大国手——建立统一世系的帝王,没有哪个不深通老子、或暗合黄老之道“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的路线的。
水窦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斯物也,始制于人,又复用于人。法本无祖,术本无状,师之于心,得之于象。阳为阴所伏,男为女所制,刚为柔所克,智为愚所得。以是用之则钟鼓可使之哑,车毂可使之斗,妻子可使之改易,君臣可使之离合。万物本虚,万法本无,得虚无之窍者,知法术之要乎!
“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实际上,我们晓得,“尚贤”、“不尚贤”到底哪一样好,都不是关键所在。它的重点在于一个领导阶层,不管对政治也好,对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样作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所以,老子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并非是消极思想的讽刺。
反正人类总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不过,自己都有另一套理由可为自己辩白。
但在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恒似的存在。如此而已。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若从佛、儒、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自照、自知、自处。
“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人生于天地之间,忽尔数十年的生命,彷如过客,晃眼即逝,到底它的意义何在?我们这个天地,佛学叫做婆娑世界,意思是“堪忍”,人类生活其上,还勉勉强强过得去。这个天地并不完备,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问题,但是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只要它能合情合理地运用,便能创造一个圆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的缺憾。 这种人类因天地间种种现象变化所作的因应与开创,就叫做“参赞”。
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作应当作的事。作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
如果用另一种语意来表达,便可说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从万物个体、小体的生命看来,有生又有死,好像是很不幸的事。但在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恒似的存在。如此而已。——解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概介绍了郭子仪个人历史的几个重点,就可以看出他的立身处世,真正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他带兵素来以宽厚著称,对人也很忠恕。在战场上,沉着而有谋略,而且很勇敢。朝廷(政府)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吃老米饭。所以屡黜屡起,国家不能不有他。像郭子仪这样的行为,处处合于老子的“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经大法。无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难易相成,长短相校,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冲而不盈
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 一切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不一定因为我要仁爱于世人,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
万物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 天地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无真正的静止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大公与大私本无一定界限。全体自私到极点,私极就是公。大公无私到极点,即是大私
"谷神"即空洞虚无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万物生命源泉的根本,取一个代名词,便叫它"玄牝"。虽中空无物,但是孕育天地万物生命的窟宅,绵绵不绝,若存若亡作用 用之不勤
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
老子他说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